以德报怨能打动人心吗


提及古人的二十四孝,现如今更多地被用于调侃和讽刺。并非现代人不尊重孝道,实在是因为其中的某些故事过于惊悚,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先来谈谈其中较为正常的部分。例如子路负米、亲尝汤和望云思亲等故事,都是人之常情,容易让人理解。子路为了父母愿意从百里之外背米,汉文帝为母亲尝汤的热度,狄仁杰在巡游时思念亲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的表现。

二十四孝中的其他故事则显得有些恐怖。第一种类型是以德报怨、任打任骂型。如孝感动天的故事,主角虞舜对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的种种不公,却始终保持孝顺和感恩。芦衣顺母的故事中,主人公闵损面对继母的,也从不言弃。这类故事让人感觉像是在电视剧中才会出现的情节。

第二种类型是为了父母舌尖上的美味,舍生忘死型。例如鹿乳奉亲、卧冰求鲤和哭竹生笋等故事,父母的要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极不相符,让人不禁想问,这都是什么样的家庭啊?

第三种类型则是自我找虐自我感动型。如郭巨埋儿的故事,老人已经生活得很好,但为了满足母亲的要求而将儿子置于死地。还有恣蚊饱血的故事,吴猛为了父亲的睡眠而坐在父亲屋子里喂蚊子。这些故事让人感觉有些离谱。

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一些神神叨叨型的故事更是让人无法理解。如啮指痛心等故事完全脱离了常识逻辑。对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后才发现孔子早已在《论语宪问》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这些故事传达的道理相反。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原则这与二十四孝中的某些以德报怨感天动地的故事不符。因此孔子并不认可这些极端的事例。此外韩愈和朱元璋也对这些不合逻辑的故事表示不满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来惩罚那些极端的行为。总之这些古代孝道故事在现代人眼中可能显得匪夷所思但在古代也有很多人持质疑态度甚至采取了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对意见。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这些古代故事而是应该以现代人的眼光和价值观来审视和评价它们同时继承古代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加以发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的孝顺而应该注重真实有效的关爱和照顾老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