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抄书的故事简短20字


宋濂,乃明初的杰出文学家,身居学士之位,以承传儒家道统为毕生使命。他主张文章风格与道德内涵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写作之准则。自幼时起,他便信守承诺,笃学不倦,达到了“自少至老,未曾离卷,于学无所不通”的境界。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他深情回忆道:“儿时我酷爱学习,无奈家境贫寒,无钱购书。故常借阅于藏书丰富之家,抄录成文后即刻归还,不敢稍有逾期。因我诚实守信,故人们多愿借书于我,使我得以广览群书。”在一次严寒的冬季,他曾借得一册爱不释手之书,期限逼近而砚水成冰,家中无火取暖。即便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他仍坚持连夜抄录,及时归还书籍,从未失信于人。

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贫困、饥饿、严寒,宋濂泰然处之,一心向学。他深谙人生哲理,于二十岁成年后更加倾心于圣贤之道。然无师指点,常有问题不解。于是他便跋涉百里,向同乡前辈求教。

回忆往昔,有次欲往远方拜访前辈,已约定日期。而出发当日恰逢大雪纷飞。母亲担忧道:“如此天气怎能远行?且老师处已大雪封山,你之旧棉袄何能抵挡深山严寒?”然而宋濂坚定道:“今日不出发恐误了拜师之期,失约即是对师长不敬。纵风雪再大,我也必须启程。”他身着草鞋,肩负行囊,踏着积雪前行。待至老师家中时,四肢已冻得僵硬无法动弹。良久方恢复知觉。老师赞许道:“此子守信好学,必成大器。”

正是因为宋濂能以苦为荣、以艰苦的生活为磨炼,视其为意志的考验。他以苦为乐的精神铸就了他的事业。他深信:心中有足令人欣喜之事,而读书明理则为最神圣之业。幸得自己置身于君子之列,得以此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