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为啥偷书要叫窃书,这事儿还真有讲究
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偷书时被捉住,旁人嘲笑他时称其行为为“窃书”。这看似简单的用词变化,实则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首先,“窃”字在古代汉语中,虽然与“偷”同义,但更强调行为的隐蔽性和不正当性。在孔乙己的语境中,使用“窃书”而非“偷书”,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学识。孔乙己虽是读书人,却生活贫困,他的行为被视为“不体面”,因此用“窃”字更能体现其行为的“不得体”。
其次,“书”在古代社会被视为知识和身份的象征。孔乙己虽然是个落魄的读书人,但他仍自视清高,认为读书人不应从事体力劳动或从事其他“卑贱”的工作。因此,当孔乙己偷书时,用“窃书”而非“偷书”,更能凸显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他偷书并非为了谋生,而是出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身身份的维护。
此外,“窃书”这一用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被视为“士”,而体力劳动者被视为“卒”。孔乙己作为读书人,即使生活困苦,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他的行为被视为“不端”,用“窃书”这一用词,更能体现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期望和压力。
综上所述,孔乙己偷书时被称为“窃书”,这一用词变化不仅体现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学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读书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