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越大朋友越少


人类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老年时期更倾向于与那些已经建立深厚友谊的老朋友交往,而非寻求新的社交圈子。这种现象在多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普遍存在,其背后的机理一直是心理学家们探索的谜题。

关于这一社交现象的原因,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理论:社会情感选择理论和邻近机制。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认为,这是基于对未来个人时间和死亡可能性的明确理解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邻近机制则指出,社交的选择取决于社交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近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Alexandra G. Rosati和在读博士Zarin P. Machanda通过一项大猩猩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年长时出现社交选择偏向的奥秘。他们发现,大猩猩在衰老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社交选择偏向,这为人类理解自身的社交情感关系和社交选择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猩猩更倾向于建立双边友谊,即彼此都有深厚感情基础的友情,而非单边友谊。年长的雄性大猩猩更喜欢与老朋友一起聚会,更倾向于选择与冲突较少、能带来积极情感的同伴进行社交。这些现象与人类在年长后的社交选择偏向相似。

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认为,人类和大猩猩都是生育率不高且寿命较长的物种,亲情在社交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亲人的离世,友情作为一种独立于亲情之外的社交机制,能够填补亲情的遗憾。人类在年老时不会放弃所有的社交和友谊。

友情的价值在于其能带来积极情感,只有那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友情才能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得以保留。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情感关系经过时间的考验,最终只剩下那些能让彼此身心愉悦的互利关系。这是一种自然的淘汰和选择过程,虽然看似残酷,但实际上是对友情质量的严格筛选。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倾向于与老朋友交往,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交现象。其背后的机理涉及到对未来时间和死亡风险的预估、社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以及友情的价值等多个方面。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交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友情。

文献:[具体文献引用]

审稿:心上田,《心理学简报》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