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专注于探索语言的发展与演变,其核心理论是通过历史比较法来揭示语言的亲缘关系及其历史变迁。其中,“同源词”是这一理论实现的关键所在。不同语言因历史分化而形成,尽管表达相同语义的词语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但这些形式却遵循着统一的语音对应规律,这些词语即被称为同源词。
在当今,我们对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态度应当更加辩证。这种辩证精神同样适用于对“现代汉语史”的深刻反思。
从“竹夫人隐喻”到“现代汉语的欧化”
学者王力曾提出观点,反对单纯模仿西方语而忽视本国语言特色的现象。此处,我们借用“竹夫人”作为隐喻,来说明现代汉语构成的巨大变化。那么,现代汉语中的“竹夫人”又是什么呢?是何时开始,一些新的事物如“空调”和“电风扇”被引入并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现代汉语的“欧化”过程,是通过模仿、嫁接、借词和意译等方式实现的。王力进一步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文法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欧化对汉语的影响已成内部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现代汉语研究的层次性分析
以欧化为例,学者们观察到大部分欧化语法现象与汉语固有的传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成分的出现频率上。例如,“是时候VP了”这一结构式在年轻人中广泛使用,但在传统汉语中并不常见,除非为了强调时间。在书面语中,这种表达方式更多地用于特意强调时间,这显示了欧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我们强调现代汉语的历史层次性,目的是避免对“现代”采取静止的视角,以及单一地分析“现代汉语”。
辩证思考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价值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区分同源词和借词时非常严格,不能仅凭借借词来构建语言谱系。同源词与语言谱系之间是否存在循环论证?实际上,同源词是个体现象,而语言谱系是一个系统。通过个体推导系统并不构成循环论证。借词则是基于语言接触的外部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语言的外部因素来判断借词。
构建语言谱系对于语言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同一语系的语言便于比较,而不同语系的语言则不宜盲目比较。这同样是对今天语言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的反思。
关于上古时期是否存在完全统一、无方言差异的“原始祖语”,这涉及人类起源的问题,即人种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虽然大多数科学家相信人类是单一起源的,但关于原始祖语的证明仍然是一个难题。
以上三方面的辩证思考并不减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科学价值。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辩证启迪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辩证精神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研究的学术观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观念的欧化与汉语的欧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随着中西交流的加深,欧化从外部因素逐渐成为内部因素,使得我们对欧化汉语习以为常。我们应以开放心态对待欧化,同时不奉行“语言纯洁”,但理性地分析现代汉语的历史层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