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一天吃几次


朋友们好,我是热衷于中医之道的小中医老王。我们常常提及脾胃虚弱,推荐使用补中益气丸来调理。那么,究竟在何种情况下适合服用此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探讨补中益气丸的奥妙之处。

补中益气丸,源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其正式名称为补中益气汤。此方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因饮食不当、气候不适以及情绪波动所带来的脾胃损伤。当脾胃受损,元气便会不足。在五行中,脾土制约心火,若脾气受损,心火则易亢盛。此心火为阴火,源于下焦,与元气形成对立。若阴火失控上冲,便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气逆而喘、身热烦闷、脉象及头痛口渴等。这是由于阴火未受制约而上冲所致。脾胃以升为要,若脾胃虚弱,胃气无法上升反而被心火压制,导致阳气无法护卫肌肤,从而易受风寒,常引发感冒。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冒与脾胃功能正常时的风寒感冒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伤气导致的气虚外感,后者则是外邪直接伤形。前者需补益,后者需疏泄。若误将脾胃虚弱者的感冒视为外邪有余而过度疏泄,将会加重病情。脾胃虚弱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症状。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方组成:黄芪、甘草和人参都是益气健脾、除烦热的良。从日常经验来看,丸剂虽方便,但汤剂可随症加减更为灵活。如黄芪常用量为30g。当归可和血脉,橘皮既能疏导郁滞之气,又能补充元气,使元气分散到各器官,防止郁滞。升麻可引导胃气上升,柴胡则引导清气上升,二者均体现了鼓舞脾气的升发之意。白术则可健脾除胃中热。

若常有寒腹痛出现在胃脘部,可加肉桂来温中散寒。若体内湿气较重,可加入茯苓和泽泻来利湿排水。

从方的组成可以看出,并非所有脾胃虚弱的状况都适用同一补脾胃的方子。不能一见到上火、口渴就盲目清热泻火,也不能一见到外感寒热就急于祛邪。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只有对症才能见效。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就单纯用于健脾的成而言,补中益气丸的效果可能不如人参健脾丸或四君子汤。因为其组方较为全面,全面则难以突出重点,往往需根据个体情况加减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建议脾胃虚弱者在服前尽量咨询专业医生,不建议自行购买补中益气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