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为什么被叫停
随着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各类平台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以及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被禁止播出。
对于明星子女过多参与综艺真人秀对少年儿童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公众普遍表示担忧。从社交媒体反应来看,大多数网友对禁止“偶像养成类节目”表示赞同。这类节目从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形式,到今天被明确禁止,其背后反映了娱乐产业的变化与公众需求的转变。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早前宣布取消未来几年偶像选秀节目,这一举措被视为行业风向标。如今看来,各大卫视、网络平台纷纷响应,偶像选秀节目彻底退出娱乐舞台已成定局。
《通知》提出的八项要求中,“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点。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要求,这一规定执行起来更为直接,不存在幕后操作的空间,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这也直接断掉了平台继续制作此类综艺的念头。
综艺节目的类型风格多种多样,《通知》中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严格限制,反映出这类节目在制造娱乐乱象方面起到了风暴中心的作用。过去几年,娱乐圈存在的“饭圈文化”“场外打投”“粉丝互撕”“诱导消费”等不良现象,虽然“偶像养成类节目”不是源头,却将这些乱象演绎到了极致。的反应也证实,多数观众已经失去了对这类节目的兴趣。
“偶像养成类节目”之所以令人反感,关键在于其“养成”二字背后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这类节目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没有纠正其存在的弄虚作假、教育等缺陷,反而带来了其他娱乐产品的效仿思维。如果这类节目的消失能换来综艺节目回归正常,甚至娱乐圈回归“作品至上”的价值理念,那么这种改变是值得的。
一些人担心“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消失会造成综艺萧条,但实际上,这一类型在庞大的综艺节目内容制作体量中占比并不高。平台依然能够为观众提供大量其他类型风格的综艺,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回顾历史,2004年的《超级女声》举办后,选秀节目曾一度进入黄昏。但当《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再度成为现象级节目时,选秀节目似乎又焕发了新的生机。网络平台的挪移并未根本改变核心的利益诉求,导致网络偶像选秀综艺的“垮塌”。尤其是“饭圈文化”取代了“粉丝文化”,导致非理性追星的现象愈演愈烈。选秀的本质应该是选出有实力的艺人,用优秀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价值。早期的选秀节目推出了不少有实力的选手,正因如此才得以生存下来。但近年来的选秀极度缺乏优质选手,往往成团出道之日就是开始被遗忘之时。
从文化层面看,早期的选秀虽有运作上的瑕疵但仍属于大众流行文化范畴;而近年选秀则建立在“饭圈文化”基础上失去了大众文化的容纳从而走向绝路。当下综艺生态面临诸多问题如抄袭同质化价值观混乱等,“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停播也是给整个综艺生态敲响了警钟需要重新找回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意义。
与其他娱乐产品一样优质的综艺需要通过良性竞争诞生。“偶像养成类节目”一度将综艺竞争带入泥坑如今这一限制有望使失控的综艺制作重回正轨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