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应用

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对全球质量管理发展贡献卓越,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在日本仍被视为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战后日本的精工产业管理精髓,大多源自戴明所提供的品质管理方法。戴明的品质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分支,更是一种管理哲学,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相关方法论。本文旨在分享戴明提供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并对其进行解读,以期对管理人员有所启发。
一、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回归,专注于长远建设。改进产品和服务应作为恒久的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也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二、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产品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并改变思想观念,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开展,改善系统过程。
三、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已经过时,质量应来自工作源头。检查并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但损失可能已造成。我们需要理解检查工作的局限性,奖励检查人员发现缺陷是有害的。检查工作应统一标准,责任明确到个人。
四、禁止低价格采购,降低浪费提高质量。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整体成本开支上升。单一供应商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较大优势,多源供应商会带来复杂性。类似观点也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人员流动性大难以获得持续进步的产品质量和服务。
五、在每一个生产服务活动中必须持续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才能持续减少成本开支。这需要改进系统和管理方法,统计过程控制学是系统管理和改进的关键。控制图是强大的系统管理和改进工具,控制的是系统而。
六、实行岗位职能培训,确认每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建立在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效果。培训不是制造额外开支,而是一种投资,是对人和工作系统的投资。
七、管理者的工作不是监督而是用领导力带领团队进步。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机器和设备更好地工作。监管无法带来效果,改进才是领导者的责任。团队精神是一个关键变量,需要默契合作的关系。恐惧感会引发低效和谎言,应对付问题而员。部门间要用合作代替竞争,共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八、标语、口号常常无法对员工提供帮助或无关紧要,还可能传达不信任和恐惧。将其换成《操作规程》或《工作指引》,更容易让员工执行。“运动”这个词在有特殊含义,历史上的运动往往带来自我伤害。因此要将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和具体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