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做事真是本末倒置,把芝麻当西瓜了,让人看不懂他的想法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本末倒置:当芝麻变成了西瓜》
背景信息
话说我有个朋友叫小王,今年三十出头,是个挺有想法的年轻人他最近接了个创业项目,本来是个挺不错的机遇,可他呢,却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项目包装的细节上你想想,一个初创企业,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可他呢非要把公司logo的像素比例调整到0.0001%的误差之内,要把员工工位的摆放角度精确到1度角结果呢产品开发进度严重滞后,市场调研也没开始做,客户都等着呢,他还在那儿对着电脑屏幕数像素
这让我想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效率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小王显然是把效率当成了效能,把表面功夫当成了真本事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职场和创业初期很多人容易陷入细节的陷阱,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今天我就想通过小王的例子,跟大家聊聊本末倒置这种现象,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应该怎么避免它
第一章 本末倒置的定义与表现
咱们先说说什么是本末倒置简单来说,就是把主次搞反了,把次要的当成了主要的,把重要的给忽略了就像咱们常说的"捡了芝麻西瓜",本来西瓜才是最值钱的东西,结果你非要去捡那些芝麻,最后连西瓜都找不到了
小王的表现就特别明显他创业初期,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功能和完善商业模式,这些才是能决定公司生死的东西可他呢把时间都花在了公司文化墙的装饰图案上,花在了员工茶杯的设计上,甚至花在了会议室窗帘的褶皱数量上你说这有必要吗创业公司哪有那么多钱和精力去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细节症",就是特别关注细节,有时候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大约有10%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某个细节特别执着,比如小王就是对视觉设计特别执着但这并不是说关注细节就是错的,关键是要分清主次,知道什么时候该关注细节,什么时候该放手大局
我见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早期也是特别注重细节,但后来意识到问题,就调整了策略他说:"我们刚开始创业时,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产品包装上,结果产品本身有问题,客户根本不买账后来我们才明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包装只是辅助"这个教训很深刻,也印证了德鲁克的那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第二章 为什么会本末倒置
小王为什么会本末倒置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就是心理上的原因人天生就喜欢追求完美,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好但创业初期资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了认知失调小王可能觉得自己在视觉设计上很有天赋,希望通过这个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结果就陷进去了
外部压力也会导致本末倒置小王可能觉得投资人都在关注公司的形象,所以必须把公司包装得漂漂亮亮但实际上,很多投资人更看重的是商业模式和团队能力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超过60%的创业失败是因为商业模式不合适,而不是产品问题
就是缺乏全局观小王可能只看到了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而忽略了整个创业链条的其他环节就像造车,不能只关注车的外形设计,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才是核心他这种本末倒置,本质上就是缺乏系统思维
我认识另一个创业者,他早期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他是个技术大牛,对自己的代码要求特别高,结果把大量时间花在优化代码上,导致产品上市延期后来他跟团队学了一个方法,叫"优先级排序矩阵",就是把所有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分类,先做重要又紧急的,再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这才慢慢纠正了本末倒置的问题
第三章 本末倒置的后果
本末倒置的后果可能很严重,小王的情况就是最好的例子你想想,创业初期就像在跑马拉松,最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保持正确的姿势,否则很容易抽筋小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跑姿上,结果跑不动了
具体来说,本末倒置的后果主要有:
1. 时间浪费:小王把大量时间花在无谓的细节上,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没时间做。硅谷有个统计,创业公司平均只有不到20%的时间真正用在了核心业务上,其他时间都在处理各种琐事。
2. 资源错配:创业资源有限,本末倒置就意味着把资源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比如小王花在视觉设计上的钱,如果用在产品研发上,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3. 机会错失:因为本末倒置,小王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比如有个大客户找,但因为他的公司形象还没准备好,结果就错过了。这种情况在创业中很常见,本来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导者,结果因为细节问题错过了时机。
4. 团队士气低落:当创始人本末倒置时,整个团队的士气都会受到影响。员工会觉得领导不靠谱,做事没方向,自然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小王的公司里,有几个核心员工就因为受不了他的这种做法,提前离职了。
我看过一个案例,一个很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因为创始人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包装自己上,结果产品一直没推出,最后被竞争对手超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本末倒置不是小事,可能直接导致创业失败
第四章 如何避免本末倒置
既然本末倒置这么有害,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呢小来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调整策略,但过程挺曲折的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
1. 明确核心目标:首先要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需要经常反思,定期调整。小王现在每天早上都会花10分钟思考:今天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做完这些事情后,其他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2. 设定优先级:可以使用"艾森豪威尔矩阵",把事情分为四类: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先做第一类,再处理第二类。小王现在就按照这个方法安排工作,效果明显好多了。
3. 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重点是否正确。可以请朋友或同事帮忙看看,自己是不是把精力放在了错误的地方。小王现在每个月都会请一位投资人朋友吃饭,专门听他点评公司方向。
4. 学会授权:不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特别是那些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小王现在就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和营销人员,自己只负责产品方向。这样既保证了专业性,也了自己的时间。
5. 保持全局观:经常跳出自己擅长的那部分,看看整个创业生态。可以多参加行业活动,多跟其他创业者交流。小王现在每周都会去其他创业公司转转,看看别人在做什么。
第五章 本末倒置的辩证思考
聊了这么多本末倒置的坏处,咱们也得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有时候,适当的"本末倒置"反而是必要的我之前提到过那个技术大牛创业者,他早期把大量时间花在优化代码上,虽然导致产品上市延期,但最终产品非常优秀,赢得了市场认可这就是一种特殊的"本末倒置"——先做好核心产品,其他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创业初期,确实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调整工作重点早期可能需要多关注产品,中期要多关注市场,后期要多关注团队和管理如果一开始就什么都抓,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抓不住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个人发展,比如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其他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为了创业,放弃了所有社团活动,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研究产品结果虽然创业成功了,但错过了很多大学时光他说现在很后悔,觉得大学经历太单薄了这就是另一种"本末倒置"——为了追求结果,牺牲了过程
关键在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