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广为人知,其背后的历史典故与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文同紧密相关。

文同,字与可,以擅长画竹而著称,尤其精于墨竹。他的画竹技艺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对于竹子的观察达到了极其深入细致的程度,并长年累月地积累经验。

文同对竹子怀有深厚的热爱。他在住所周围种满了各类竹子,无论风雨交加、严寒酷暑,都坚持不懈地观察竹子的形态变化。他在四季更迭中,观察竹子在阳光下、月光下、雨雾中、雪后的不同姿态。他从新竹破土而出中看到老竹的挺拔苍劲,感受竹子在风中的摇曳、在雨中的舒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看,更是用心去体会竹子的神韵。

经过长期、专注的观察和揣摩,竹子的各种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文同的脑海中,达到了熟悉的程度。当他拿起画笔想要画竹时,心中早已有了完整的、清晰的竹子形象,仿佛那竹子就在眼前。他无需临时对着竹子写生,便能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地将心中的竹子形象展现出来。

这一独特的创作过程得到了好友苏轼(苏东坡)的赞赏与记录。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生动描述了文同的创作心得:“画竹之前,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画笔时,眼前便浮现出想要画的样子,迅速捕捉这个形象,挥动画笔一气呵成。”这就是“胸有成竹”的生动写照。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来源于文同画竹的故事,它的核心含义是:在动手做某事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和把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前充分的准备、周密的构思和对全局的清晰掌控。它形象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周到,对事情的成功有充分的信心和把握。

总结来说,“胸有成竹”这一成语赞美了做事前深思熟虑、准备充分的态度和能力。当我们对某件事“胸有成竹”时,不妨想想那位对竹子痴迷观察、将万千竹影了然于胸的文同先生。他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技巧的重要性,更告诉我们内心的准备和计划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