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标题:古代人是如何通过支踵避免跪坐导致的腿麻?(文物揭秘)
图片展示的是成都博物馆的珍藏文物——支踵,摄影黄程。
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人跪坐的场景。那么,古人长时间跪坐会不会遇到腿麻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记载,古人长时间跪坐后也会感到腿部不适,如“腓痛足痹转筋”。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在成都博物馆的成都历史文化展厅中,有一件名为“支踵”的漆器文物,虽然看似普通,但却是古人的“护膝神器”。
支踵这件文物,是在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出土的。实际上,在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汉墓中,都出土过类似造型的漆器。这些支踵的造型相似,都是木质胎体,整体呈“T”形,有一个略微下凹的椭圆形面板,下面带有束腰圆柱作为底座。其高度在10至15厘米之间,长度和宽度则分别为30多厘米和10多厘米。
在早前的时候,人们并不清楚这个文物的名称和用途。在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类似的漆器,并且与墓葬中的遣策记录相吻合。经过专家的研究,最终将其定名为“支踵”。
支踵在汉代非常流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木质的矮凳。结合汉代的画像砖,研究人员发现了它的使用方法:人们跪坐时,将支踵夹在小腿之间,坐于几面之上。这样,它就能支撑身体重量,避免双腿长时间过度弯曲,从而减轻膝盖和腿部的压力。
支踵不仅解决了跪坐时分担身体重量的难题,而且由于其轻质小巧、方便携带,跪坐时还可以隐藏于衣袍之中,不易被人察觉,从而避免了因久坐失态带来的尴尬。支踵还可以帮助古人维持一种庄重的坐姿,如“跽坐”或“危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礼仪的差异。据《礼记曲礼上》记载,“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反映了古代坐姿与礼仪的紧密联系。而支踵正是帮助古人实现这种庄重姿态的“神器”。
(本文作者为成都博物馆副馆长,经过本报记者王永战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