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的区别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曾提到:“文章的核心在于气,这种气有清浊之分,不能靠简单的努力获得。”其中的“气”,指的是文章的生命力,包括清爽激昂的阳刚之气和凝重深沉的阴柔之气。

在古代,“气”的概念最早由管子提出,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源。这一观点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中得到了发展,用它来解释世界的生成。《黄帝内经》还利用“气”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而在钟嵘的《诗品》中,“气”被视为艺术的根源和感染力的核心。由此可见,“气”从自然之气,到人的气息,再到文学的气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现在的“文气”,实际上是作家个性的体现,是作家在性格、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在文章中的反映。那句“不能以移子弟”,强调了每个作者的创作个性都是独特的,无法被他人所改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和禀性不同,因此他们的文气也会有所不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曹丕所说的“文气”与孟子的“知言养气”有所不同。孟子所讲的“气”,是指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的高尚境界的精神状态,是通过遵循“礼义”而形成的“浩然之气”。而曹丕所讲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道德色彩,更多地体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

“气”在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作家个性的体现。对于写作来说,了解和掌握“气”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