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中间的瓤不仅好吃,还能清热解暑,夏天吃正合适!
葫芦是一种属于葫芦科葫芦属的爬藤草本植物,也被称为瓠、匏和壶。它的形态特点十分独特,藤长可达十五米,夏秋之交会开出白色的花朵,到了秋季便会结成果实。嫩葫芦拥有绿皮和白肉,而老葫芦则是黄皮中空。
关于葫芦的用途,首先嫩果可以食用,做菜时常用的是长条形的瓠子,当然经典的葫芦形也可以做菜。瓠子和葫芦其实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都属于葫芦。葫芦还可以作为容器使用,尤其在中地位崇高,被用作盛放金丹的,并且被认为具有避邪的妙用。葫芦也是装酒的绝佳选择。
将葫芦对半剖开可以制成两个瓢,古代称为蠡。东方朔的《答客难》中就有“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的说法,形容见识有限,如同坐井观天。要将葫芦制成容器并不容易。老葫芦虽然果肉萎缩中空,但里面还有残余的瓤子和种子需要清除。制作过程中需要在葫芦梗上开个平滑的口,然后用工具将内部的瓤子和种子掏出,这个过程就像掏粪一样辛苦。为确保皮瓤分离,中间还需用开水煮一下。葫芦一定要掏干净才适合作为容器使用。
除了作为容器,葫芦还可以用来制作乐器,如葫芦丝。葫芦丝的制作过程包括在葫芦口开吹气口,在底部开三个洞插入三根不同长度的竹管子,长的竹管子还需要开设七个按音孔。虽然葫芦丝的音域不宽广,只能吹出一个八度的音域(g~g1),但其乐声柔美动听,是一种非常抒情的轻音乐器。
我们来谈谈有关葫芦的文学价值。在诗经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葫芦(瓠、匏、壶)。比如,《小雅-瓠叶》中提到采食瓠叶并饮酒;《邶风-匏有苦叶》描述了涉水时带着葫芦的情景;《豳风-七月》则记录了秋季摘葫芦的场景。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因为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今天读起来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历在目、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