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40年产权房,值不值?这事儿得好好盘盘!


最近,北京大妈的一个问题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我买的房子已经住了30年,听说产权只有70年,到期之后我还能继续住吗?是否需要支付一大笔费用来续期?"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子是辛辛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的积蓄才买到的,其产权问题自然是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70年产权的解读

很多人对于"70年产权"存在误解,认为它指的是房屋的所有权,实际上它指的是土地的使用权。根据《民》第359条的规定,住宅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到期后会自动续期,但是关于续期的费用,目前法律只提到了"依照法律、行规办理",具体的细则还没有。

以实际案例来说,比如2016年深圳某商品房到期后,业主只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金额大约是房价的1%-3%。而青岛的阿里山小区则通过补缴少量的费用,成功将20年的产权续到了70年。

二、关于续期的费用

关于续期的费用,目前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免费续期,有专家建议参照"自动续期"的立法本意,可能只需要象征性地收费或者直截了当地延续。二是按照土地评估价进行补缴,类似于深圳的模式,根据届时的地价进行折算(可能是房价的1%-5%)。三是实行差异化,普通住宅可能免缴,但商住房可能需要缴纳较高的续费。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自然资源部明确表态,住宅用地到期后可以正常办理交易和登记手续,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三、比70年产权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除了70年的产权问题,还有一些更为紧迫的问题需要关注。首先是房屋的自然寿命,普通住宅的实际使用年限大多在50年左右,很多老房子在产权到期之前就可能会面临拆迁的问题。其次是土地性质的陷阱,比如商住公寓只有40年的产权,续期的成本可能会高达房价的30%以上。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存在70年到期的问题,但是土地的流转限制更多。

四、对未来的预测

从"自动续期"被写入民,到"居住权"制度的确立,明显向民生倾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住宅续期大概率会采取"低费率+渐进式"的方式,既保障居民的居住权,也为土地财政的转型留下空间。

给房屋业主的实用建议包括:保存好购房合同、土地证等凭证;在老旧小区及时申请加装电梯等改造;关注所在城市国土局的动态(尤其是深圳、温州等试点地区);对于投资性购房,需要谨慎评估续期的成本。

个人认为,对于房屋的续期问题,可能需要支付一小笔费用。如果房子在几十年后被认定为危房需要重建,那么重建的成本应当由建筑公司来承担,但是可能会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比如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重建的成本可能在几万到十万之间;在大城市,这个成本可能在十万到三十万不等。这只是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70年的产权并不是一颗"定时",而是法律为我们预留的制度弹性空间。从深圳到青岛的实践,从法律条文到地方实践,都在印证着"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根本定位。与其焦虑未知的续期费用,不如把精力放在房屋的维护和品质的提升上,因为毕竟居住体验才是房产价值的真正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