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补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

小时候背唐诗的我,特别喜欢李白,因为他的诗情感丰富,直抒胸臆。像《蜀道难》开篇的“噫吁嚱,危乎高哉!”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杜甫的诗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他的诗常常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才流露情感,需要我们看到诗的后半部分才能明白他的意图。
在我们遇到王维这位唐代诗人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真的有人写诗是不直接表达情感的。王维的诗冷静地记录美好的景色,却很少夹杂自己的情感。他的诗总给我一种旁观视角的感觉,仿佛他笔下的景物都与他无关。他的意象生动鲜明,淡然空灵,但自己的情感却总是隐藏在这些意象之后,让人难以捉摸。
比如他的《山居秋暝》,就是典型的旁观视角作品。这首诗中的意象无非是“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描写也是简洁明了,几个简单的动词就构建了一片清新明快的意境。王维的这种意象罗列的创作方式,让我想起了罗大佑和方文山的歌词创作。他们的歌词也充满了意象,让人在抽象的文字中看到形象的画面。
王维的诗与罗大佑、方文山的歌词在创作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与“陌生化”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陌生化”是指通过一些手段,让人们对熟悉的事物重新感到陌生,从而焕发人们的好奇和审美,达到审美的愉悦。
王维诗中的意象运用,也符合“陌生化”理论的核心。他使用的意象精简而不繁杂,追求用最少的意象表达最多的意境。例如,《山居秋暝》中的意象无非是“空山”、“明月”、“清泉”等,描写也很简单,却构建了一片清新的意境。
王维的诗还常常采取意象罗列的方式,不对意象进行过多的描写,只是还原其本来面目。这使得读者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作者仿佛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任由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时候,作者的感情变得不那么重要,读者从意象中会产生自己的情感共鸣。
罗大佑和方文山的歌词也运用了类似的意象罗列方式,每一句歌词都有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读到歌词就能看到一部电影。他们通过意象的重新组合,营造了一种陌生感,让读者沉浸在场景中,产生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王维的诗还是罗大佑、方文山的歌词,都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都采用了对意象进行罗列甚至组合的方式来营造一种陌生感,通过简约的意象罗列让读者沉浸在场景中,继而产生想象来脑补意象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个过程延长了审美的过程,拓宽了审美的边界,也加深了审美的深度。这也让审美的体验更加醇厚,让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经历和想象而对同一首诗歌产生不同的理解。
从王维到罗大佑、方文山,诗歌的美学和创作手法始终一脉相承。这些古典的元素和表现手法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仍然能够绽放灿烂的光芒。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不断从古典之美中吸取能量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