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言文中隳的神奇含义,让你大开眼界!
福建的士人常常怀抱济世之志,宏伟远大的谋略规划众多。他们也以诗文为羽翼,展现出璀璨的文化光芒。有人将他们比作汉书中记述的儿宽卜式,这确实是盛事一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道日渐衰落,儒雅的礼仪文化几乎在尘世间消散,但福建的古老风俗依然浓厚。我有幸接触到这些前辈的谈笑风生,宛如空谷中听到马蹄声般的惊喜。
我的朋友三山卢氏蔚风兄,便是此邑儒风的翘楚之士,是乡邦文献的寄托之人。蔚风兄长我十岁,自幼聪敏能文,与当代文苑耆旧交往甚密,文采飞扬,犹如渴骥奔泉。他后来致力于文献梓行之业,同时也关注兼济事业。曾经风华正茂的他,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风骨依然厚重。
我在旗山之麓、闽江之滨认识了他。我的朋友萧女史和陈若谷向我介绍了蔚风兄。初次见面,他在酒宴上立论清晰,坚守古道,对于当今怪异浮丽的时尚风气,他深表鄙夷,真是个聪明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觉得他的为人朴实厚重,真正是一个能平淡处世的人。我深感刘邵的名言很有道理,观察一个人,应先观察他的平淡,再观察他的聪明。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的内在。
今天,蔚风兄请我为其书写册写一篇序言,我深感荣幸,不敢推辞。我阅读他的书籍,发现其结构近似欧文,用笔近似虞世南的风格,整体气息静穆端庄。其诗意敏锐而辞藻雅致,可见近世前辈的遗风犹存。我想起了唐代李习之的话:见善而不能知,虽善何益?知而不能誉,则如不知。誉而不能深,则如勿誉。深而不能久,则如勿深。久而终不能坚持,则前功尽弃。我在阅读蔚风兄的书时深有同感。
朋友之间的相处,应以辅仁为主。那么如何辅助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深思李习之对赞誉持久性的理念。韩愈昌黎提倡师道,而李习之则更强调友道的重要性。韩愈和李习之的关系本在师友之间,他们各自擅长不同的领域。如今世道衰败,师道不存,友道亦受损。如果后世有人在三江之滨、旗鼓之间寻求友道的精神支柱,那么我们这一代或许可以无悔了。我的文章无足轻重,只希望能无愧于之道而已。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本文来源于羊城羊城派网,编辑为张演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