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对身体好处有哪些
朗读是读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更是刚需。
小时候,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建议:“读书就要读出声音来,否则就没有效果。”为什么一定要读出声音呢?两位语文老师为我们解答了疑惑。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语文的系统学习,主要任务是大量“输入”规范汉语。这些孩子们正在建立对汉字的初步认识,学习正确的汉语句式结构,以及讲普通话等。以识字为例,除了知道正确的写法,还需要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汉字的含义丰富,只有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
大量的阅读是孩子们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而朗读、默读、扫读、跳读等都是阅读的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声音更加敏感,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将文字变成声音,听到的同时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更加清楚地记住内容。例如袁老师班上的两个小朋友,通过朗读的方式,在一年级下册便能全文背诵《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朗读可以使书面语暂时“活”起来,发挥声音器官的作用。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语言在脑中的印象会更加鲜明、生动且深刻。无论是处在什么阶段的语文学习,朗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朗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语感是对文字的敏锐度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文字敏锐度强的孩子,可以迅速感受到文字中的妙处。而文本情感的把握,则需要孩子通过朗读等方式来培养。朗读的过程中,孩子更容易产生想象,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和情感的流动。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书籍都需要大声朗读。科普类书籍等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为目的的阅读,默读可能会更高效。而对于朗读的素材,最好以名家名篇、文情皆美的文章为主。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选择朗读儿歌、诗歌等朗朗上口、韵律感强的内容。
朗读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好处。除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信心等。但家长也无需强求孩子对所有书籍都进行朗读,应根据书籍内容和孩子的兴趣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