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的甲是什么意思
【解字】
齿:甲骨文中的“齿”字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嘴露出牙齿的样子。在卜辞中,它被用来表示“牙齿”。比如,《甲骨文》中的某一片段:“妇好的牙齿不会患病”。这个字的构形属于象形,在商代的金文中的构形与甲骨文非常相似。到了战国时代,开始出现了加注声符的现象,比如在中山王方壶的铭文、齐、晋、燕等国的玺印和楚简中,都加注了声符“之”。而在战国末期至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简中,则加注了声符“止”,这种构形后来被《说文解字》中的小篆继承。自从始皇帝统一文字后,以“止”为声符的“齿”字逐渐成为了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齿字演变过程简述】
资料参考:《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解字】
面:甲骨文的“面”字由头部的侧视图和指示脸部的一段弧线构成。它最初表示“脸,颜面”,并在卜辞中用作方国名。在金文中,“面”字虽未单独出现,但在以“面”为部件的“颜”字中可见其踪迹。比如西周中期九年卫鼎的铭文中的“颜”字,由声符和形符组成,其中“面”字的构形与甲骨文保持一致。进入秦代,睡虎地秦简中的“面”字由表示头部的符号和外围指示脸部的线条组成,变得更加规整。甲金文中的指示符号是一段随形的弧线,而在秦简中则变成了一个右上部有缺口的外框。随着文字的发展,隶书阶段的“面”字出现了新的写法,如东汉初年武威汉简中的写法,第一笔为两端突出的长横,字中的部分与外框相触。这种写法可以说是后来成熟时期“面”字字形的源头。
【面字字形演变及特点】
资料来源:《甲骨文常用字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