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大年初七,记者来到壮岗镇的崔家顶子村,探访了村里的老人崔应付。这位看似硬朗的老人,实际上已经年逾九旬,精神矍铄,身体健壮。
崔应付老人回忆道,他年轻时便跟随村里的师傅学习竹编手艺。从20多岁到如今的91岁,虽然时光荏苒,但竹篮依旧,而编竹篮的人却已是满手老茧。在过去,村里的竹编制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随着工业产品的充斥市场,传统的竹编手艺逐渐被编织袋和塑料制品所取代。崔应付老人却默默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初春的暖阳下,崔应付老人在自家院子里现场展示了他精湛的手工编制技艺。他边解说边操作,整个编制过程分为起底、编织、安把、缩口四个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显得精细入微。从选竹、破竹到编制成品,每一步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艺。竹子要选直的,劈成竹条的过程需要手感和力度控制。老人的手法熟练而准确,让在场的记者深感惊叹。
谈到手工编制的挑战,老人表示起底是最难的一步。随后,他展示了如何打磨竹条、去除毛刺,如何固定篮子底部,以及如何选择把手的木材并进行加工。经过一天的辛勤努力,一个圆溜溜的成品筐子在老人的手中逐渐成型。老人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并分享了选料、编织和出售过程中的心得体验。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手工编制品的价值逐渐降低,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但崔应付老人认为,这种老手艺活不仅是一种营生,更是一门艺术。他表示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依然硬朗,仍然坚持去集市上卖竹篮。他说:“这种老手艺是我一辈子的爱好,虽然现在的生活已经不需要依赖这个手艺,但我无法割舍这份感情。”他希望能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发扬这门古老的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