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得像什么一样造句


近期,网络热词如“栓Q”、“芭比Q了”、“我不李姐”等频繁出现在视频弹幕和社交平台中,成为了年轻人之间的流行语言。这些词汇通过谐音、土洋结合等方式产生,为年轻人带来了造梗、抖包袱的乐趣。这些网络热词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不少人开始质疑:我们是否已无法维持正常、严肃的对话?当代人的语言习惯为何如此?甚至有人直接对造梗人提出批评。例如,“栓Q”的发明人“Teacher Liu”就受到了部分网友的指责,有人认为他传播不标准口语,对年轻人和小朋友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网络世界中,对语言的表达与传承存在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应该允许这种公共讨论的存在。我们不应该以恶语相向或网暴的方式表达不满。实际上,除了那些宣扬、等不良词汇,许多网络热词的“杀伤力”并没有那么可怕。

一个人可以在群组八卦聊天时随意使用“栓Q”,也可以在欣赏美景时引用诗词歌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多元的语言结构让人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生活感和现实感。

我们应该相信汉语的自净能力,它会有自己的吐故纳新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帮助年轻人形成独立、成熟的语言审系。相比于对流行词汇及其制造者进行批评,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的人文素养,创造充满文化感的社会环境才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作者:任冠青,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文章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