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么形容
王宁教授:追寻学术巨匠,传承文化情怀
提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无不让人赞叹连连。出生于1936年的她,现年已88岁高龄,却依然在教学科研一线奋斗不息,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倾注心血。王宁教授的学术领域广泛,不仅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等领域有着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言:“凡学术上开山立派的,都是有情怀在后面支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那么,支撑王宁教授的“情怀”究竟是什么呢?她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文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王宁回忆性散文集《学林追远录》或许能为我们揭晓答案。
《学林追远录》一书中的“追远”二字,源于《论语·学而》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王宁表示,书名以“追远”称之,是因为书中纪念和介绍的人都已经辞世远去。这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人中,包括章黄之学的重要传人、北京师范大学的杰出名师以及前辈师长等。王宁用文字重新勾勒出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使得他们的人格精神更加鲜活。
在《学林追远录》中,王宁反复郑重地提到“章黄”一词,共计61次。章,指的是章太炎;黄,指的是黄侃(字季刚)。“章黄学派”是现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学术流派,而王宁则是章黄之学当代重要传人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王宁便随陆宗达读研究生,接触并奠定了她师承章黄的学术思想和信念。
20世纪80年代初,王宁开始执达十年的深入了解章黄思想的专书阅读计划。在《走近章太炎》一文中,她详细陈述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过程,更加坚定了弘扬章黄之学的决心与信念。她深刻理解并感受了陆宗达、黄侃、章太炎等前辈在教育新一代有志青年过程中的足迹,这种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成为她坚守专业领域的动力。
王宁教授对章黄之学的内涵和现代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她的散文创作造诣深厚。在书中,她用真挚通透的文字回忆了师长和同辈学友的经历与情感。她的散文创作不仅有着鲜明的真挚通透之美,更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才能的体现。
王宁教授的回忆性散文所呈现出的醇厚雅正、真挚通透、诚朴动人等风貌,正是她“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结晶。她对学术巨匠的追寻和对文化情怀的传承让人动容。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大家之作,沁人心脾。”王宁教授的散文正是如此,让人感受到她对学术和文化的真挚情感。她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她的学术历程和心路历程,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学术巨匠和文化情怀的传承。她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