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人物性格特征
郭兰英:歌声传颂几代人,艺术之路映人心
身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她的歌声跨越了年龄、地域的界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幼童,都能哼唱她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是旋律的传唱,更是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她的歌声,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
出生在山西平遥贫困家庭的郭兰英,从小便受到周围村民唱秧歌的熏陶。与其他孩子不同,她对乡野之声有着特别的喜爱,不仅爱听,还能一听就会。在五、六岁时,她已会不少民歌。每逢节日,村里的活动总是让她驻足,尤其是那些传统的戏剧表演,让她流连忘返。
从四岁起,郭兰英便开始学戏,经历了无数磨砺。从跑龙套到在的晋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她的艺术之路可谓是一路坎坷。曾是晋商云集之地,山西梆子艺人也纷纷来此献艺,对郭兰英的艺术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6年,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深深打动了郭兰英。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与戏班的合约,选择了追求新的艺术道路。她尝试将戏曲的唱工、做工融入新歌剧,使新歌剧在演唱和表演上有所提升。
虽然拥有天赋的好嗓子和旧戏班的技艺,但学习新歌剧仍需下苦功。山西梆子的念白、做工都有固定的程式,而新歌剧则要求根据人物的情感来用现活语言表达。唱词方面,新歌剧不像山西梆子那样严格,它要求演员理解唱词的意义,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这些都需要郭兰英不断学习和努力。
她始终以火一般的热情参与新歌剧的演出,创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她的歌声亲切自然,有人说她的歌声能让每首歌都有味道、好听;她演的戏,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背后不仅是因为她的嗓音和戏曲功底,更因为她为每一字句注入了真挚的情感。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音乐界有人建议她学习西洋唱法,但她坚持用的传统唱法为大众演唱。她的独唱音乐会在北京和广州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郭兰英选歌非常挑剔,她从不演唱那些逃避现实、无病呻吟的歌曲,而是选择那些反映大众心声的歌。她始终将观众视为最可敬的人,无论面对多少观众,她都会让他们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她的歌声不仅是在舞台上演出,更是在火车站、工地、医院等各个角落为大家歌唱。
1973年,她拜访了国画老师李苦禅先生,得到了三株狂舞的墨兰并题字“兰为王者香”。她将这句话与“吾为唱”相结合,以此自勉。
晚年,郭兰英放弃了在北京的生活和名头,创办了郭兰英艺术学校。从舞台到讲台的一字之差,背后的辛劳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她一直致力于建立中族歌剧表演体系和发展演唱艺术,用自己的艺术生涯探索了声乐学派的艺术道路。现在,她可以无愧于心地说,她努力了,为光大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