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指的是什么长度单位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2. 掌握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了解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 理解测量存在误差的概念。

教学重点:

1. 刻度尺的使用和时间的测量;

2. 单位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 单位换算;

2. 刻度尺的精确使用方法。

二、教学准备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停表等。

三、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既是学生们展现速度与力量的舞台,也是引入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生动情境。请思考,田径比赛中的距离和时间是如何测量的?使用的工具又是什么?

2. 新课讲解

探究点一: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长度单位,如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基本的数算,务必熟练掌握。我们也了解到长度估测的重要性,这是提高测量准确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目测和步测等活动,训练学生的估测能力。

探究点二:长度的测量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了解刻度尺的构造和特点。接下来,重点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包括放置、对准、读数和记录。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测量的过程,并总结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还介绍了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如直径、纸张厚度等。

探究点三: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时间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还介绍其他时间单位如年、天、小时、分钟等。时间的估测是一个重要的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度。介绍时间测量的工具,如停表。让学生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探究点四:测量误差

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为何存在差别,讲解误差的概念及产生原因。让学生明白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等方法来减小误差。与错误进行区分,强调错误是由于不遵守规定或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 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等;

2. 长度单位:米(m)等;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

1. 常用测量工具:停表等;

2. 时间单位:秒(s)等;

3. 时间估测与测量方法。

三、误差概念及减小方法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田径运动会的情境引入新课内容,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长度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在教授长度的测量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刻度尺来体验测量的过程,加深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在介绍误差时,通过对比错误与误差的区别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误差的概念及其不可避免性。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培养的方式与方法需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