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好老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核心阅读: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历经时代的变迁,在各种媒介和艺术形式的再创造下,展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众多版本的孙悟空形象,折经典形象具有的无尽生命力及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从文字到图像、从舞台到银幕,不断的艺术创新为孙悟空形象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感染力。今天,孙悟空仍然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在网络文艺中占据一席之地。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创作者需要反复探寻经典形象的艺术内涵,注入时代内涵,并增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在经典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中,应守住经典形象的美学底线。

在华夏文艺的辉煌历史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他的故事不仅仅存在于《西游记》及其续书的文字描述中,更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从西夏开始,孙悟空的视觉形象就已出现在敦煌榆林窟壁画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形象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舞台艺术甚至网络文艺中都有出现,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谱系。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如《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盘丝洞》,以及后来的《大闹天宫》(1961)、电视剧《西游记》(1986),再到近年来的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等,都塑造了风格各异的孙悟空形象。而在舞台艺术中,京剧《闹天宫》、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形成了不同的“猴戏”流派。在网络文艺中,孙悟空同样占据了一席之地,网络游戏中的孙悟空形象也为其再创造增添了新的维度。

在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是关键。创作者应根据时代变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元素。例如,科幻小说《西游新记》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体验新的文化环境;电影《大话西游》则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立了新的形象范式。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心理的嬗变,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下的必然结果。

即使形象有所变化,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仍然被保留。他的石猴本色、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共同构成了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形象。在经典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中,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其他角色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将其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重构这个世界。成功的形象再造必然伴随着其所属艺术世界的基本规则及人物关系的全新改变。

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经典形象的再创造常常采用“由熟返生”的手法制造“陌生化”效果。孙悟空的视觉差异正是这种内在要求的结果。网络游戏中的孙悟空形象也为其再创造增添了新的维度。在经典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中,应守住经典形象的美学底线,避免过度变形导致意义断裂和美感损耗。

从文字到图像、从舞台到银幕、从大屏到小屏、从现实到虚拟,孙悟空形象的丰富谱系不断为我国文艺经典形象宝库增添新财富。这一经典形象所寄托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对人性的赞美永远不会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创作者需要反复探寻经典形象的艺术内涵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增强其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