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秉烛夜游典故揭秘
李白的诗中“秉烛夜游”典故,常见于《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用“秉烛夜游”四字,但其意境与之相通。
“秉烛夜游”最早出自《庄子·盗跖》,原文是“盗跖从卒九千人,浩浩荡荡,役乎诸侯,而犹贪也。孔丘盗跖之徒,其言不让。彼盗跖者,从横天下,兼并诸侯,其意欲乎报孔丘之徒也。彼且为盗,我且为盗;彼且为兵,我且为兵;彼且为仁义,我且为仁义。彼且为是,我且为是。彼且为非,我且为非。故曰,盗亦有道矣。”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生存法则和处世哲学。
李白在诗中借“秉烛夜游”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对月畅饮、与影为伴的逍遥境界。他通过这种超脱世俗的夜游,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种秉烛夜游的境界,既是对庄子哲学的继承,也是李白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