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最著名的传说
关于中元节的神秘传说与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不仅是民间的传统节日“鬼节”,也是道家重要的节日“中元节”,同时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这一天,“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三教一体”的文化现象。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流传着多种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据传说,农历七月初十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被释放,可以在人间游荡一段时间,接受人们的祭祀。俗谚有云:“七有半,鬼乱窜。”从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各家各户都会准备酒食,焚化写有祖先名讳的纸钱以祭祀祖先。富裕之家还会请僧尼、道士来家中念经超度。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各地道观举行斋醮,则举办盛大的“盂兰盆会”,以诵经超度。城隍庙还会举办道场,放河灯等活动。城隍神会出驾,巡道收鬼并“赏孤”,即为无后嗣的孤魂野鬼烧纸钱、送寒衣等。
中元节的起源与文化紧密相连。在传说中,陈子祷与龙王女儿结婚后,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其中,“地官”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会拿出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进行勾画,赦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天进行的祭祀活动,旨在拯救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免他们的行。
中元节的起源还有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阴府,见到母亲遭受饿鬼折磨,遂向求救。被其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从此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每年此时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以超度无主孤魂。古时中元节仅为祭祀之日,后演变为超渡无主孤鬼的节日。这可能与古代七月疫病多发有关,人们因此七月称之为“鬼月”,需要进行祭奠。
关于鬼节的禁忌也有很多讲究。从农历七月一日起,据说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被释放出来,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门关关闭为止。在此期间,人们需要遵守一些禁忌以避邪避灾。比如忌披头散发睡觉以防被游魂误认;忌乱拍他人肩头以防熄对方之火引来鬼魂;忌捕捉蜻蜓及螽斯因为它们是鬼魂的化身等等。在七月初一这一天下午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以祈求平安度过这个特殊时期而不用遭受鬼魂侵扰不必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因此这一过程被称作拜门口的独特习俗也渐渐形成了当地的独特文化传统之一同时还有其他诸多禁忌如忌半夜晾衣服忌乱踩冥纸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等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尊重与纪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家人平安幸福的期望与祈愿之心祝愿所有的都能得到安息和平静的归宿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健康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