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与厘米的换算公式
诗人陆游在晚年的一首生日诗中感慨道:“白首功名利禄无所成,只能在茅屋下听着雨声入睡。”这里运用了长度单位名词“尺寸”来形容功名的微小和无力。这句诗透露出诗人虽已年老却未曾有所成就,功名无存。
那么,“尺”和“寸”这两个常见的长度单位,它们的本源含义是什么呢?在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表达长度的呢?古代的尺寸与现代的尺寸有何异同?
让我们来探讨“寸”的起源。在篆书中,“寸”的形态被描绘为“ ”。在秦代的竹简中,也有相关的书写。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寸”是指人手的寸口,也就是手腕上方可以切脉的部位。从这一部位到手掌根部的距离,便称为一寸。
同样,“尺”也有其独特的含义。金文中的“尺”字形如人形,其中的一短横表示人的小腿部位,十寸之处便为一尺。在秦代的竹简中,也有类似的书写方式。《说文解字》中提到:“尺是十寸的长度,周代以前的度量衡制度中,都是以人的身体部位作为标准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长度单位的命名大多基于部位或动作。除了“寸”和“尺”,还有咫、丈、寻、常、仞等都是表达长度的单位。在这些单位中,“尺”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其长度与人的手长相近,容易辨识,因此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尺寸与现代尺寸并不完全相同。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八尺,关羽身高九尺的描述。如果按照现代的公制与市制换算,关羽的身高似乎达到了3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在秦汉时代,一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据此推算,刘备的身高约为1.73米,张飞约为1.84米,与现代人的身高相差无几。而关羽的九尺身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
除了表达长度之外,“尺寸”还可以用来比喻时间。如我们常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便是用长度单位“寸”来表述时间的珍贵。这一说法源于唐王贞白的七绝诗《白鹿洞二首》。古人用日晷等仪器观测日影以定时刻,因此可以用表示长度单位的寸、分等来计量光阴的长短。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许多诗文中,也可以找到将光阴与珍贵的璧、珠玉等进行比较的句子,这些都是为王贞白将“一寸光阴”与“一寸金”相比较的先河。到了宋代,苏轼的《春宵》一诗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一刻千金”的成语也源于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