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桃花流水鳜鱼肥创作背景


渔歌子

和,唐代诗人,以其描绘山水美景的《渔歌子》闻名于世。诗中描述的是西塞山前的美景,白鹭飞翔,桃花盛开,鳜鱼肥美。诗人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享受着斜风细雨中的垂钓生活,流露出不须归去的悠然心境。

作者生平

和(732-774),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烟波钓徒。他是唐代诗人,出生于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他的作品多描写隐居生活的闲散自然,风格清新。

诗词详解

《渔歌子》是词牌名,又名《渔父》。西塞山是浙江吴兴的一座山。诗中描绘的白鹭是一种水鸟,羽毛白色。桃花流水的时节正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鳜鱼是此时水中的美味。箬笠是用竹片和竹叶编织的帽子用来挡雨,而蓑衣则是用稻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整首诗的意境是渔翁在细雨中垂钓,乐享其中,无需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展现渔家生活的小词。全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青山、碧水、白鹭、桃花等元素构成了一幅水墨画。整首诗色彩鲜明,静中有动,传达出诗人热爱大自然、已完全陶醉其中的情感。

背景故事

和曾被赐名为“志和”,但后因故被贬官。他借母亲去世之名回到家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他在太湖一带的山水间徜徉,每日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兄长曾写词劝他回家,但和已无心仕途,他通过写诗表明自己的决心,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拓展知识

苏轼对和的《渔歌子》非常喜爱。他以张词为蓝本,创作出了《浣溪沙·渔父》。苏词中的描述与和的诗词几乎一致,但并无违和之感。两首诗词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垂钓生活的向往。

《渔歌子》是和描写山水美景、展现渔家生活的代表作。整首诗意境优美,色彩鲜明,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