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否真正了解阴阳五行与中医文化的深厚内涵呢?是否渴望成为了解天地宇宙知识,洞悉人事机理的大医呢?在本期的中医文化讲堂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京中医大学的马淑然教授来为我们深度解读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精髓。

马教授指出,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深受古代天人合一的影响,同时又融合了天文、地理、物候等自然科学的智慧,用以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那么,“天人相应”究竟包含哪些科学内涵与基本机制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经过20余年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马教授团队认为,“天人相应”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天”指的是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四季更迭、昼夜交替以及地域差异等;而“天人相应”则意味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宇宙时空变化相契合的生理调控机制。其核心机制在于:以气的生长化收藏为动力,以阴阳矛盾运动为源泉,以五行的生克制化为自稳调节器,从而达与宇宙的和谐共振。

运动是阴阳消长的重要前提。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昼夜与四季,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时间标志。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形成了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气候;而地球自转则形成了昼夜阴阳消长的日节律。

五行作为自然与人相应的自稳调节器,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行代表着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状态,与一年四季的阳气变化紧密相连。这五种状态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变化,维持了气候的生态平衡。

为了适应自然,的生理规律与自然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相契合。例如,中医所说的五脏并非指五个具体的器官,而是指机体应时而变的五个时间调控系统。这些系统的运行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密切相关,甚至疾病的发作也有其特定的昼夜节律。

正确理解“天人相应”的理论内涵及其形成机制,对于中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不仅能为藏象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还能为临床用指明方向,对于季节性疾病的诊治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感谢马淑然教授为我们带来这次深入解读中医文化的宝贵机会。希望通过这次,大家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北京中医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马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