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黄河入海口之旅:历史与自然的交织

在遥远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了山西蒲州鹳雀楼,眺望着黄河壮丽地汇入大海,吟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今日,我身临其境,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入海口,追寻那千年前的壮丽景象。

我生长在黄河岸边,童年时光在黄河滩头度过。在郑州黄河花园口的那些年,我每天目睹长河落日的壮美,看着黄水奔涌入海,深感对黄河的情感难以割舍。离开之后,我走过很多地方,但心中始终回响着信天游民歌那凄厉高亢的曲调:“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九十九道湾……”

驱车沿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带状公路前行,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保护区成了芦海茫茫。两侧芦苇茂密如墙,汽车穿梭其中,仿佛劈开了一道绿色的通道。芦花在阳光下迎风招展,似雪非雪,似瀑非瀑,美不胜收。

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流而下,历经九曲十八弯,跨越九个省区,历经5464公里的旅程后,以浓烈的注入渤海。眼前是海天一色的滩涂,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远处,鹭立在天边,水中留下倒影。各种鸟类在水边悠闲觅食,忽然被猛禽惊扰,成片飞起,霎时铺满天空,然后又悠然落下。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每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每立方米水含沙量高达35公斤。这些泥沙在历朝历代的沉积中,逐渐形成了华北平原。我们的祖先正是从黄土高原走向东部平原,开垦出了富饶的家园。

在垦利博物馆的陆域变迁图上,我看到黄河河口冲积成三角洲的景象。每年造陆三万亩,垦利的面积不断扩大。如今这里像是一个昂首奋蹄的马头朝向东海。李白的诗句“黄河落天走东海”,正是对这片土地最贴切的描绘。黄河不仅孕育了黄土文明,更以雷霆万钧之势融入海洋文明。

当我亲眼看到前方的海水时,一半浓黄,一半深蓝,鲜明的色彩对比让我惊叹不已。船停在了黄蓝交界处,我仔细观察着海水。与蓝色虽各有特色但界限分明。海水波涛汹涌试图将二者融合但无果。但正是这种无法融合的状态反映出大自然的奇妙与魅力。的一边是黄河的磅礴之势蓝色的一边则是大海的深邃之韵二者交汇之际展现出大自然壮美的画卷。最终黄河水会与海水完全混融成为大海的一部分而泥沙沉淀到海底历经千年万年的沉淀淤积成新的展现出大自然无穷的力量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