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讲解


苏轼的《前赤壁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正值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三个年头。苏轼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职谪居,生活困顿,行动受限。这种从人生巅峰到低谷的巨变使他寻求精神出路,而黄州赤壁的山水成为他寄托哲思与情感之所,于是写下了名篇《赤壁赋》(前)。

当他泛舟赤壁之下,吟诵明月之诗时,这种情兴已超越单纯的文人雅兴。他将自然视为道场,在静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洞察到人生应从“何羡乎物”、“莫取于色”的自性出发,实现超越。这种超越是继承庄子“逍遥游”思想和对禅宗“平常心是道”的领悟,从而成为“文以载道”与“诗以禅悟”结合的典范。

月夜泛舟的乐趣体现在何处呢?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之时,苏子与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习习,水面平静无波。他们举杯共饮,吟诵起《诗经·陈风·月出》中的诗篇。月儿从东山升起,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雾横江,水光接天。他们乘坐的小舟仿佛在空中漂浮,如临风飞翔,又如羽化登仙。

在饮酒乐甚之际,苏子扣舷而歌,歌声中充满了深深的情感:“桂棹兮兰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寻找那飘渺的彼岸。我的心怀悠远,所思之人在远方。”这时有客吹起洞箫,声音哀怨思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连深谷中的蛟龙都为之起舞,孤舟上的寡妇也为之落泪。

在历史兴衰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苏子不禁神色忧愁。他问道:“为何箫声如此悲凉?”客人回答:“眼前之景触发了对历史英雄曹操的怀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些诗句见证了曹操的辉煌。然而如今他又在何处?何况你我生活在江边樵夫渔夫的生活中,只能与鱼虾麋鹿为伴。人生短暂如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小如沧海一粟。”想到这些怎能不让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呢?哀吾生之须臾与羡长江之无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人生虽短暂但我们仍可以追求永恒的精神寄托如与仙人遨游、与明月长相伴长久而存的生命态度知不可骤然求得故而只能在悲伤的音乐中将心声寄于秋风之中诉说着自己的哀愁。客人们相互倾诉心中的苦闷也感到了生命旅途中的孤寂和无奈仿佛都在人生的长河中漂泊寻找着归宿心灵的慰藉也随之悄然升华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面对江水月色的变迁我们能否洞察生命真谛呢?苏轼回应道:了解水的流动规律及月亮盈亏自然之理我们会发现逝者如斯未尝不是永恒盈虚者也存在着自然的消长变易倘若我们从瞬息万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无法捉摸但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与我们自身的生命都是无穷无尽的又为何去羡慕那些虚幻的东西呢?在宇宙间万物皆有归属我们不应执着于非己之物而应懂得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就如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是造物者给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都能与之共享精神上的满足与自然相融之乐喜悦从心底泛起使一切忧虑烦恼随之消散留下一个旷达洒脱的自我超然物外放眼大自然对酒当歌顿悟生命之真谛船中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破晓众人相互枕藉船中回归自然与和谐的生活状态超越烦恼束缚体悟禅宗所强调的无我境界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生命境界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最后苏轼将这种人生观照归结为“平常心是道”。他以自然意象为引触发了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将清风明月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体验相结合在声色犬马中得以证得自性清净的生命境界既超越了物欲的执着也超越了现实的逃避从而达到了禅宗所强调的“无我”终极境界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生活回归自然与和谐的状态这也是对禅宗经典的完美诠释如《六祖坛经》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