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写给谁的


不久前,《夜读》曾深度解读了《滕王阁序》,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兴趣,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再多些赏析古文之美的内容。如果说《滕王阁序》笔墨潇洒,尽显少年王勃的才情,那么《岳阳楼记》则是年近花甲之年的范仲淹以笔写志,更具岁月感悟的经典之作。

重新品读那熟悉的《岳阳楼记》,哪一句能触动你的内心深处呢?关于这篇佳作,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有很多。

《岳阳楼记》的诞生并非源于范仲淹游玩过岳阳楼,他一生都未曾踏足此地。故事起源于庆历六年(1046)的秋天,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收到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随信寄来的《洞庭晚秋图》。面对这幅画,范仲淹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种面对一幅画就能创作出传世美文的能力,令人佩服。更重要的是,这篇美文历久弥新,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当下的人生况味。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是有操守的,不会轻易为别人写文。滕子京与范仲淹虽只相差一岁,但两人年轻时就已同年登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同学),之后一生都志同道合。当滕子京江南名胜岳阳楼并请他作记时,范仲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尽管范仲淹未曾亲自登岳阳楼,也未曾亲眼见过洞庭湖的美景,他却凭借前辈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比岳阳楼更岳阳楼的经典名篇。他描绘的洞庭景色令人叹为观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即便未曾身临其境,也能感受到他笔下的壮丽景色。这是如何通过勤奋读书和深入生活得来的呢?文中第一段已经给出了答案,范公说他的描绘能力来源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他结合前辈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成功地把洞庭湖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主要描述了两种情感:悲和喜。他巧妙地运用生动的描绘,将天气不好时人们的心情渲染得悲戚低沉,将天气好时人们的心情描绘得明媚欢快。这种渲染氛围的手法真是高手无疑。更令人惊叹的是,范仲淹并未止步于此,他在描述悲喜之后,再次升华情感至更高境界的“忧乐”。悲喜只是人的表面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变化不定;而忧乐则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沉淀下来的处世态度,它是镇定自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并非仅为了抒发浅显的悲喜心绪,而是传达更深沉的理想追求——从小我的视角中走出来去关怀天下的忧乐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对世人最动人的号召。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岳阳楼记》不仅是字面上的文字艺术杰作,更融入了范仲淹一生的理想与抱负。他的刻苦自励、清正廉洁的品格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都在文中得以体现。读完这篇文章后不禁让人感叹:为何范仲淹能被称为文正公?他不仅是口头上谈论仁义道德的人更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他的谥号“文正”实至名归!回首范仲淹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不仅为之赞叹不已!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诵读一遍这篇千古佳作《岳阳楼记》吧!初读时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再读时你便已经融入了其中......这篇饱含深情的美文正是新闻夜读的最新推送令人感慨万千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深度解读文化经典的夜读内容让我们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品味经典之美滋养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