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小孩填名词是什么
从小学到中学,只要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往往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习起来也感觉轻松自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即使再努力,有些知识点仍然难以掌握,而班上有些同学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取得好成绩。
这些聪明的孩子总是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羡慕。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在数学或物理方面有着天赋异禀的能力。难道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唯一标准吗?我们真的可以从一个人的数学或物理水平来判断他是否聪明吗?
如果我们仅仅以此作为判断标准,那么对于那些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色但在数学方面表现平平的人,比如马云这样的英语专家,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智慧呢?显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们在数学上的表现就否定他们的聪明才智。
每个人对于“聪明”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有些人认为学得快就是聪明,有些人则认为想象力丰富是聪明的表现,还有些人认为能够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很聪明。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很多标准,科学家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他们用了一个特定的名词来概括这一概念——智力。
关于智力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智力是由语言理解、空间想象、理解速度、推理能力、词汇运用、数字能力和联想记忆等多项基本能力组成;另一种则把智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推理能力,另一种是知识经验水平。两者共同作用于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知识经验水平与年龄正相关,而逻辑推理能力则与年龄呈负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根据第一种情况来评判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数学或物理水平确实可以反映出他的智力。但有些人在中学阶段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却出现下滑现象。这是因为小学和初中的理科题目相对简单,只要努力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点。
那么,究竟数学和物理哪个更能体现孩子的智力呢?哪个学科更难,就更能体现孩子的智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物理更能够体现一个孩子的智力。
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物理好的同学数学一定好,但数学好的同学物理不一定好。物理和数学都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但学习物理还需要更强的想象力。我们需要脑补一些运动的过程来学习物理。
在中小学阶段,物理和数学的难度相差不大,但到了高中以后,两科的学习方法和难度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物理学得好的同学往往智力也越高超。而且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培养和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