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的探讨

近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53讲在广州洛溪新城中学举办。本次的主讲嘉宾是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陈能场博士,他以“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为主题,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随着城市发展、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加剧,土壤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为此,陈能场博士深入剖析了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

一、土壤污染的关键因素:镉超标

陈能场博士指出,要理解土壤污染及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重点关注重金属“镉”。在众多重金属中,镉因其特殊的化学性质,成为土壤污染物中常见的重金属之一。镉主要通过食物摄入和吸入的途径进入,且速度极慢,最长可在内存留数十年。从土壤污染的角度看,镉是食物链摄入的影响健康的最主要重金属元素。

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镉污染状况不容乐观。从1990年的土壤背景值起算,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50年内我国土壤可能面临镉污染超标的问题。

二、“酸土壤”也是粮食安全的隐患

陈能场博士强调,即使土壤中的镉含量不超标,也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这可能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他曾在被称为“癌症村”的上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土壤虽然重金属含量未超标,但呈酸性状态,这种条件下土壤很容易吸收重金属,影响粮食安全。采矿等人为作用带来了大量污染源,可能使土壤越来越酸化,进而影响稻米中镉的含量。

三、杂交水稻更易产生“镉大米”

陈能场博士提到,南方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相对而言更容易吸收镉。除了土壤因素,后期水分管理不到位、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导致稻米镉含量超标的原因之一。重霾地区的粮食也容易吸收重金属。叶片的镉(重金属)吸收也是不容忽视的途径。水稻叶孔多,易吸收重金属,因此大气污染对水稻重金属含量也有较大影响。酸雨也会加剧这一过程。

四、营养膳食均衡是抗镉防线

人的抗重金属能力与体内营养息息相关。陈能场博士通过新西兰和日本两地对比图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吸收镉含量大致相当的前提下,新西兰人因摄取生蚝和牛奶等食物而表现出更健康的状态;而在日本,“痛痛病”患者中女性占比较大且比例悬殊。这与女性膳食特点有关。“痛痛病”的男女比例差异还涉及到男性吸烟习惯和体内营养平衡等因素。因此陈能场提醒公众应注意营养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来构筑抗金属的最后一道防线。他建议公众注意选择产地安全的大米、瓜果等食品并注意膳食多样化与均衡性以降低重金属摄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