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一共有几段
《送东阳马生序》思辨型诵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积累关键文言字词。
2. 通过紧扣“有”“无”的辨析,体会宋濂的勤学精神与顽强品质。
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其鲜明的特点。
4. 通过思辨讨论,理解主观努力在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紧扣“有”“无”,理解宋濂的勤学精神与顽强品质。
三、教学难点:学习并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前预习:
1. 自读课文,解决重点字词句的拼音和词义,疏通文意。
2. 梳理特殊语言现象。
3. 了解“序”、宋濂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六、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悟:探索少年宋濂的“无”之境
1. 感受宋濂读书时遇到的困难,以“无”字概括。
2. 朗读相关段落,读出回忆中的辛酸,探讨“无”背后的含义。
(二)对比解读:太学生的“有”与少年宋濂的对比
1. 感受宋濂同学及现代太学生的优越条件,以“有”字概括。
2. 朗读对比,体会作者的羡慕与惋惜,探讨“有”背后的优势。
(三)品味分析:挖掘少年宋濂背后的“有”之力
1. 通过分析克服艰难的过程,理解背后的“有”的顽强和毅力。
2. 寻找关键句,感受学习的持久力及关键所在——读书为乐,乐以忘忧。
(四)深入文本:感悟一句话中的“有”与“无”的转换
1. 前后对照,比读当年的太学生之有无,感叹与欣慰并存。
2. 总结人生,关注宋濂的成就及他人的缺失,尤其强调专心的重要性。
(五)思辨探讨: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专心刻苦就能成才吗?
1. 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展开思辨讨论。
2. 听取各方观点,理解逆境与顺境对人才的影响,探讨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重申主观努力在成功中的关键作用,勉励学生无论遭遇何种环境都不应放弃主观努力。通过苏轼的名言及勤学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