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注音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知识概述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被誉为文宪,是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但借故亲老辞不就职,转而专心著述。后被朱元璋重用,曾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并担任顾问。主要著作包括《宋学士文集》。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是宋濂赠给东阳马生的序文,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文章背景展现了作者求学时期的艰苦环境和坚定信念。

二、朗读节奏及内容理解

我小时候就热爱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无法购买书籍,经常向藏书之家借书阅读,亲自笔录抄写,按照约定的时间归还。在寒冷的天气里,砚台里的冰坚如硬石,手指几乎无法弯曲,但我从未懈怠。完成抄写后,我及时送还书籍,不敢稍有违约。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我更加仰慕圣贤之道,但又担心没有硕师名人与我交流。于是,我曾跋涉百里之外,跟随乡里的先达请教。先达德高望重,弟子众多,他的言辞举止从未稍有降抑。我恭敬地站在他身旁,提出疑难问题并寻求解答。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辩解。等到他心情喜悦,我再次请教。我虽然愚笨,但最终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学习时,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寒冬腊月,大雪深数尺,我的脚肤因此皲裂而不知。到了住所,四肢僵硬不能动,需要别人用热水浇洗,用棉被包裹才能缓和。我寄居旅舍,主人每天提供两餐,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同屋的求学者都穿着丝绸锦绣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带着刀,右边备有装零星物品的容器,宛如神人一般;而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其中,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没有别人好。我的勤奋艰苦就是这样。

三、问题探究及理解性默写

1.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统领全文,为全文打下基调。

2. 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主要矛盾是幼时嗜学与家贫无书可读的矛盾,以及益慕圣贤之道与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他通过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以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方式解决。

3.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 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恶劣、旅途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的艰难,衬托出作者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的品质。

5. 作者写最终目的是勉励马生刻苦求学。

6.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衣食无忧、无需奔走、有疑能解(或良师指教)、书目齐全四个方面。

四、文中内涵及启示

作者通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作者的成功除了“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坚守学习信念,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文章包含作者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通过对比手法揭示出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阅读本文后得到的启示包括: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等。文中还强调了博览群书、尊师好学、乐以忘忧等品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结合文章内容撰写的对联展现了作者对求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圣贤之道的决心。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和生活之苦等挑战通过借书抄书、寻师访道和克服困难的方式得以解决体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求学态度文章还强调了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并引用了一些名言诗句加以佐证勉励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负青春不负未来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和成长的深刻启示和激励人心的力量

五、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勤学苦读的名言诗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