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适配器是什么用途啊


今年三月份,U-IF(即U协议标准化)发布了全新的U 4协议。尽管这一消息初听起来令人振奋,但在深入研究其传输速率参数后,我意识到消费者在选择U 4设备或线缆时可能会遭遇一些挑战。

这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U 4规范的速率设定;二是现在常见的Type-C接口背后使用的协议不同,以及线缆是否能完全支持这些协议。在选择U 3和Thunderbolt 3(以下简称TB 3)的线缆和设备时,消费者可能会遇到设备无法使用、或者设备性能与宣传不符的情况。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两者复杂的对应关系而感到困惑。

实际上,U接口的形状和背后使用的协议并无直接关联。我将在下文中详细解释这两部分,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正在选购U 3和TB 3线缆及相关接口设备的读者。

(注:本文写作时,U-IF只公布了一部分U 4协议的特性。未来,U-IF可能会增加更多的特性。)

关于U Type-C的真实情况

一直以来,U接口的形状多种多样,而协议实际上并不复杂(加上U-IF一贯喜欢给已发布的协议改名,这种情况在下文中还会提到),所以给普通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一个接口对应一个协议。

下面的图表展示了U 2和U 3的各种接口种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U 2还是U 3协议下,除了常见的Type-A口、Micro-B口和Type-C接口以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接口。值得注意的是,U 2和U 3的Type-A口除了颜色不同以外,接口的形状几乎完全一样。

以上两点都能说明,U接口的形状和背后使用的协议一直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对于Type-C接口来说,也是如此。U Type-C是接口形态和电缆规格,背后承载的协议可以是U 3协议,也可以是U 2协议、未来的U 4协议和TB 3协议等。

本文首先分离接口形状和协议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未来选购硬件时不要只关注接口形状,而要特别关注Type-C接口背后的多种协议,不要买错东西。

接下来,我们谈谈协议的说明。TB 3和U之间的传输协议各有不同,下面我将按照协议的用途逐一进行说明。

我们所熟悉的这些U传输协议

数据传输

U协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输数据。不同的U标准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它们的传输速度。尽管U-IF喜欢给旧的协议起新的名字,导致U命名混乱,但在同一系列命名中,依然遵循“数字大的传输速度越快”的规律。

在实际购买中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可能只标注U 3.1和U 3.2,而非Gen 1或者Gen 2等具体参数,这恰恰是我们选购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显示传输

U传输协议也可以用于显示传输,这一点仅限于Type-C形状的接口。这种接口的针脚最多,可以进入一个名叫“备用模式”(Alt-Mode)的状态,而显示传输正是需要通过这个“备用模式”才能工作。

我们遇到的诸如显示器无法点亮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备用模式”对于各大供应商来说并不是必选项,而是一个可选项。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U-C设备都需要支持所有的“备用模式”。在选购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购买的设备所支持的备用模式是否与线材支持的相匹配。

截至本文发布时,U-IF已经规定了如下的备用模式用于显示传输:

除了用于显示传输,“备用模式”还将在未来支持以太网传输。

音频传输

U还支持针对音频的传输协议,方便如麦克风、扬声器、耳机、电话、乐器等设备利用模拟信号将音频流直接传递其他设备。这类协议的低版本甚至无需任何驱动就可以跨平台使用。我们常见的免驱动的U声卡一般就会使用该协议。

除此之外,利用U Type-C,我们还可以让播放器直接将数字音频信号传输到支持该接口的设备上。这种模式能保证音频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尽可能小,并保证质量。主要用于没有3.5mm音频插口的手机等设备。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可能需要关注设备(如手机)输出时具体使用的音频协议。如果你的手机仅支持数字模式输出音频,那么耳机或适配器必须有DAC(数模转换器)和运算放大器(将声音放大),否则我们将听不到任何声音。这类手机包括但不限于Google Pixel 2, HTC U11, Essential Phone, Razer Phone等。

U Type-C在音频传输方面还提供了另一种模拟模式:“音频适配器模式”。利用该模式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扩展成支持左声道、右声道、地面声道三个输出声道和一个麦克风输入声道的模拟音频信号接口。为了保证最大兼容性,U-IF规定带有U Type-C接口输入的耳机必须同时支持数字音频模式和音频适配器模式。

电源传输协议除了传输数据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U最多的场景可能就是充电了。如何充电才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