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颈之交是啥意思?古代典故大揭秘!
“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情谊深厚、可以生死与共的朋友,字面意思是“可以割下脖子来相交往的”。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古代典故。
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管仲和辅佐齐桓公(公子小白)的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自青年时期就是好友,他们一同经商,管仲多取而鲍叔牙从不以为意,因为他了解管仲家贫;他们一同从军,管仲战败逃亡,鲍叔牙却相信他不是怯懦,而是被陷害。后来,鲍叔牙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即使管仲曾刺杀过齐桓公,他也认为管仲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最终,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齐桓公也成就了“尊王攘夷”的霸业。管仲在位时,对鲍叔牙极为尊重,常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就是“刎颈之交”的出处,意指像鲍叔牙这样了解、信任并推荐自己的人,是生死可托的知己。
因此,“刎颈之交”用来比喻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可以相互信任、生死与共,是形容真挚友谊的极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