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原文及翻译注释


《凿壁偷光》是古代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太平御览》。这个故事讲述了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家境贫寒,但非常聪明好学。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晚上读书时常常点不起油灯。为了能够继续学习,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邻居家的墙壁上凿一个洞,借来一缕光线来读书。

原文如下: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但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但照不到他的屋子。于是匡衡在墙上打了一个洞,借用隔壁的光亮来读书。当地的大户人家文不识家有很多书籍,匡衡就请他做雇工,不要求报酬。文不识感到奇怪,询问原因,匡衡说:“我希望能借到您家的书全部阅读一遍。”文不识被匡衡的志向和勤奋所感动,资助给他书籍,匡衡终于完成了学业。

注释:

1. 匡衡(约公元前130年-公元前205年),字稚圭,汉末学者、家、文学家。

2. 勤学:勤奋学习。

3. 烛:指蜡烛。

4. 邻舍:邻居。

5. 穿壁:在墙上打洞。

6. 引其光:借用隔壁的光亮。

7. 书映光而读之:用书的光来照明读书。

8. 邑人:同乡或邻里的人。

9. 大姓:有钱有势的大家族。

10. 文不识:匡衡的邻居,家中藏书丰富。

11. 助:资助。

12. 大学:古代学校名称,这里指完成学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这也体现了“凿壁偷光”的精神内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学习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