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虽暮,终归是春
一到泰顺,吸引你的目光的就是那几座蜚声的廊桥。
夏日的热浪滚滚,满目绿意盎然,仿佛每一句话都在生机勃勃地生长。夏日的翠绿一路蔓延,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绿色。
遍布的芦苇,长短不一,犹如诗歌中的长句与短句交织。虽然还未到秋,但芦苇的萧瑟之感已若隐若现,引发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淡淡哀愁,像寻找不到方向的人生,像无依无靠的灵魂,又像一段虽短暂却深情满满的情感纠葛。
探访了大院,那是老式合院民居,雕花的木窗、木檐下透着民间审美的趣味。院落里晒着干货的竹箩,一个老妇人打盹在竹椅上,屋里的汉子沉睡,游人的来去似乎与他们无关。
午餐选在边上的农家小院,美食丰富:腌豆角、绿豆腐、蕨菜、野蘑菇、蒲瓜干,最后以一大锅豆腐鲫鱼汤收尾,仿佛音乐的。鲫鱼双面煎黄,加入豆腐、火腿、香菇等,煨出的汤汁鲜美。主人自豪地介绍,这些鲫鱼都是儿子垂钓上来的,野生且银光透亮。虽然鲫鱼多刺,但炖得熟透,筷子一夹,鱼与刺分离。汤里的豆腐已吸收汤汁,呈现出咸鲜的口感。这一餐,让人吃得痛快,汗流浃背。
主人热情好客,分享说秋冬时节的鲫鱼更为肥美。并承诺下次来时,会为我们烹制不同的鲫鱼菜品。
餐后,漫步至仕水碇步,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砀步上,一位老妇背柴经过,如履平地。这里的碇步见证了她的一生。《太平广记》中的故事仿佛与此情景呼应,那溪水中遇到的两位浣纱女子竟是鲫鱼化形的。
泰顺的廊桥众多,其中北涧桥是我最喜欢的。桥头两株千年大樟树如伞如盖。我对廊桥情有独钟,这里有碇步、水流、香樟、人家,仿佛一幅流动的画面,充满了故事和情感。
游览结束后,疲惫而饥饿。晚餐是丰盛的农家菜,比中午更为丰富。腊兔肉干结,敲肉羹鲜美薄嫩。泥鳅汤用煎黄的泥鳅与红酒糟等慢熬而成,香味四溢。
晚上品尝的大鲫鱼重约一斤半,体形。想到它可能来自下午所见仕阳溪,心中不禁遐想。那里的溪水边水鸟飞翔,风吹野花飘落,鲫鱼自由生长。其肌肉必定结实细腻。
故乡的鱼种类繁多,但我对红烧鲫鱼情有独钟。父亲擅长的红烧大鲫鱼无人能及,鱼肉厚实入味,剩下的汤汁拌饭更是一绝。每次回娘家,父亲总会为我烹饪这道美食。父亲走后,再未吃到如此美味的鲫鱼。
夏日炎热,汗流浃背地品尝鲫鱼和各种乡野美食后,再泡温泉真是神仙般的享受。这几天看山看水看桥,玩得尽兴吃得痛快。入住半山腰的温泉山庄时逢雨后清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早餐的酥鲫鱼骨酥肉嫩令人回味无穷。鲫鱼的烹饪方式多样且各具特色。苏东坡对鱼情有独钟,《猪肉颂》与《煮鱼法》皆为佳作。朋友对鲫鱼情有独钟且颇有研究,每年虽被鱼刺卡喉数次仍挡不住他对鲫鱼的热爱。对于鲫鱼的魅力我深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