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的偏旁部首和组词
筷子是人餐桌上的必备工具,两根细长棍状的设计,通过手指的灵活操作,可以完成夹、挑、拨、扒、戮、剥等多种动作,让使用者轻松应对各种美食。
筷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纣时期。除了被称为“箸”之外,筷子还有许多别称,如“筴”、“提”、“挟”、“筲”、“筯”等。在古诗文中,“箸”是文人酒宴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因此出现的频率很高。“筷”字也是民间流传的俗体字。因为“箸”的读音与“住”、“滞”、“堵”相近,一些从事特定行业的人忌讳使用这个词,因此反其意而改称为“快”,加上“竹”头,便成了书面文字的“筷”。
筷子不仅是进餐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与筷子有关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如楚汉之战时,张良以筷子为刘邦筹谋天下大计。《三国演义》和《开元天宝遗事》等古籍中也有与筷子相关的故事记载。
除了用于吃饭,筷子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清代的大户人家在少奶奶时,会定制银链小筷子送到女婿家,寓意“快生贵子”。还有用于拨火夹炭的铜、铁筷,用于剪龙凤花烛芯的细长铜筷,制作精美的微型金银筷等等。筷子的材质也多种多样,包括竹木、金属、牙骨、玉石和密塑等五大类。还有一些特别设计的筷子,如上粗下细可以藏有牙签和耳勺的纯银暗钮筷等。《红楼风俗谭》中提到了一种名为“解手刀”的物品,这是一种清代满州人、蒙古人甚至走长路时随身带的刀,其中一个格子里插的是一双象牙筷子。
筷子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进餐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无数的故事和文化传统。(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