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
大栅栏,是北京前门外的一片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这里汇聚了许多老字号,是南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命名来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下令设立街道栅栏并派兵守卫以防止盗窃。由于这里的栅栏高大,因此得名大栅栏。到了清朝,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乾隆年间出版的书籍开始记载这条街名。
对于外地人来说,可能会将“大栅栏”读成dàzhàlán。但实际上,北京当地人可能会将其读作“大什烂儿”,这可能会让外界感到惊讶。实际上,很多地名都反映了古老的读音并记录了历史。“栅”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多个变化。《广韵》中记载了三种读音。一是shàn,意为“篱栅”,即篱笆;二是cè,意为“村栅”;三是也是cè,意为“竖木立栅”。虽然这三个意义都是指“栅栏”的意思,但读音却有所不同。
从语义和字形上看,《说文解字·木部》中的“栅”字是由木头编制而成,与古代的简册用木条编制相似,因此木和册都是表义的符号。其读音也来源于“册”。《广韵》中第三个读音可视为正音,而第二个读音可能是方言音转的结果。
关于第一个读音,它与第二、三读音存在较大差异。从语音演变的规律来看,“大栅栏”的“栅”字读音应该来源于shàn,后来逐渐弱化成了shi。在北京话中,三音节词的中间音节往往会弱化,有时吞掉声母或韵母,尤其在快速连读时更为明显。例如,“宋家庄”读成“宋丫庄”,“北新桥”读成“北音桥”,中间音节的声母被吞掉。这种语音现象在普通话中也有体现,如“灯市口”读成“灯日口”。“栅”字由shàn弱化成了shi,这种音可以称作是“懒音”。
《广韵》中记载的shàn这个音在中古时期是真实存在的,一些方言保留了更多的中古语音。例如潮州话中的“栅”字有两个读音,一个与册的读音相近,另一个与删的读音相近,这与《广韵》形成了良好的对应。至于zhà这个读音则是后来才出现的。在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字书、韵书一体的《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并没有记录zhà这个读音。直到清代李汝珍的《李氏音鉴》中才开始有zhà的读音。
新成立后,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以北京音为基础。如今普通话中,“栅”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zhà和shān。其中shān是新创造的科技词汇,表示电子管靠阴极的一个电极。而对于一般的栅栏,普通话中只能读zhà。
“大栅栏”这个地名的读音起源较为复杂。zhà这个读音相对较晚出现,而地名可能早在明朝就已经形成,因此仍使用shàn这个读音。后来,shàn这个读音经过懒化,连韵母也脱落了,就变成了北京人熟悉的“大什烂儿”。 (梁慧婧)
(作者为北京文献语言研究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成员,本文受北京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6YYC034)资助。)《日报海外版》(2023年04月20日第 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