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加一个偏旁组成新字


如果你曾经使用过手写输入法,那么一定会遇到一些看似奇特、神秘的字符。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乱码或者某种神秘符号,字典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汉字!

例如,“巜”,很多人初次见到可能会误认为是书名号的左半部分“《”。实际上,它独立就是一个汉字,读作“ku ài”,在古代它代表田间的小沟渠。如今“浍”字已经鲜有人识,更不用说这个“圜”字了。

再如,“丅”,乍一看,你可能会认为它是英文字母“T”的变种。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汉字,读作“xi à”,意思是“下”,只是少了一个“丶”。有趣的是,“丶”本身也是一个汉字,不要误读为“点”,它实际上是“主”的异体字,读作“zhǔ”。

更神奇的是,“丶”可以组合成新的汉字“灬”。它并不读作“四点”,而是读作“huǒ”,与“火”意义相同。《说文解字》中的“然,烧也”,从字形上看,就像人们围坐在火旁烤肉,旁边还有一。

还有一些汉字与希腊字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屮”与希腊字母Ψ十分相似。但它是一个真正的汉字,读作“chè”,表示植物刚长出来的样子。有时它也读作“cǎo”,与“草”意思相同。

另一个例子是汉字“丌”,它与圆周率π的外观相似,但它与π并无关联。它读作“jī”,表示垫东西的底座,与它的形状相符合。让人意外的是,“丌”还是“其”的异体字,读音为“qí”。

让我们回想一下最初学到的汉字,“一、二、三”。如果在其中加一横变成“亖”,你还认识吗?没错,它读作“sì”,与数字四同义。古人造字时似乎很懒惰呢!

“丨”是“一”旋转90°后的形状,它读作“gǔn”,意为上下贯通。将四个“丨”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代表光棍节的字样。

相比之下,“丿”就较为简单,它读作“piě”,意为“不”。在古代,造字者常常运用这种方式创造新字。比如,“丿”加在“戈”上变成“戊”,意为不动的戈。三个“丿”组合成“彡”,看起来像是被掰弯的“三”。它读作“shān”,表示用羽毛装饰。

还有一些有趣的组合字,如“亍亍”,看上去像一张哭脸,可以当作颜文字使用。它读作“chù”,表示小步慢走。同样,“罒V罒”这个形状也可以当作可爱的颜文字,其中的“罒”读作“wǎng”,与“网络”的“网”意义相同。

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本身也是汉字。比如我们在测视力时常见的“彐”,读作“jì”,象征“豕之首”,也就是猪头。后,它曾用作“雪”的简化字,但后来被废止了。

还有,“国”和“围”外面的大方框“囗”,并不是口字。它读作“guó”,在古代与国的意义相同,现在是简化的产物。你一定想不到,“去”的下半部分,“厶”也是一个汉字!它读作sī,是一个象形字,象征跪坐着的人,引申出人不择手段攫取利益的涵义,也就是私啦!至于最不像汉字的那个字,毫无疑问是“〇”。是的,它也是一个经过《新华字典》承认的汉字,读音就是“lí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