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罗小扇扑流萤意思


7月22日,随着时钟的指针缓缓指向下午四时三十七分,我们迎来了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大暑意味着炎热至极,这个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仿佛一切都在酷热之中挣扎。

在古代,人们并没有现代数字化的温度概念,那么他们是如何描述炎炎夏日的呢?最简洁明了的描述便是“大热”或“亢阳”,用以表达天气酷热、阳气过盛的景象。除此之外,“骄阳似火”、“火伞高张”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以形容酷暑的炎热程度和后果。大地如同被火炉烘烤,墙壁热得发烫,坐在椅子上的感觉就像坐在火炉旁一样灼热难熬。唐代诗德舆曾用诗句描绘了大暑的炎热:“倦眠身似火,渴饮汗如珠”,表达了人们渴望凉爽的心情。

随着盛夏的到来,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难以逃避酷暑的煎熬。在北方地区,虽然大暑时节进入雨季,但由于降雨带来的清凉相对短暂,人们普遍认为小暑比大暑更加炎热。在南方地区,大暑却是无可争议的高温冠军。与此现代高温天气呈现出一种提前开始、延后结束的“超长待机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大暑时节,什么最畅销呢?据宋代《岁时广记》记载,唐朝时期夏日冰块的热销程度堪比金玉。人们争相购买冰块来消暑降温。唐代诗人李群玉在《文殊院避暑》一诗中提到:“赤日黄埃满世间,松声入耳即心闲。”表达出人们渴望寻找一处清凉之地的心情。有人甚至梦想着能够一生一世居住在雪山之中,远离酷暑的煎熬。

正如俗语所说,“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对于夏季的降水,《农政全书》也有相应的解读。人们普遍认为及时雨如珍宝般珍贵。然而南方虽然常有降水,但炎热的天气使得降水的降温效果并不明显。人们期待着北方的立秋带来凉风,而在南方则要等到白露时节才能真正感受到凉爽的气息。

我特别喜欢作家先生的散文《苦夏》,他笔下的苦夏并不是无尽头的暑热折磨,而是顶着烈日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作者认为人生的力量是在对手给予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季分明的气候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力和承受力。正是这种气候的张力,造就了我们的意志力。(来源: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