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蜀汉后主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生于荆州江夏,是昭烈帝刘备。在章武三年继承皇位后,因自身能力平庸且多次亲近奸佞,导致蜀汉逐渐衰败。在安上三年时,魏国将领邓艾进攻蜀汉,刘禅选择投降并前往洛阳。在洛阳期间,他过着安逸的生活,沉迷于当地的娱乐节目,甚至忘记了回蜀国的念头。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沉迷于某种环境或事物中无法自拔,忘记了原有的追求和初衷。
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和他的蜀国旧臣们,席间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表演。当这些歌舞表演触动刘禅的思乡之情时,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却表示这里很快乐,以至于他已经忘记了蜀国的日子。这个故事反映了刘禅昏庸无能的特点和丧失后的颓废心态,也使得乐不思蜀这一成语被更多人熟知和理解。“乐不思蜀”是一个与蜀汉后主刘禅相关的成语典故,用来形容人沉迷于享乐而失去原有的追求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