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去年清明时节,我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新开发的龙华寺景区意外发现了以文配图的《二十四孝》。对此,我深感震撼,只能以“夫复何言”来表达我的感慨。
在鲁迅的心中,儒家孝道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二十四孝》。他的《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一文,便记录了他童年时期对这本儒家“孝道”启蒙读物的印象。
鲁迅将这本孝子的“教科书”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可以效仿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和“陆绩怀桔”。陆绩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藏了两个橘子,原因是出于对母亲的喜爱。鲁迅认为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真实的,认为我们都可以效仿这种孝心。尽管对于其中的几位人物,鲁迅略有微词,但他仍然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值得效仿的。
第二类故事则让鲁迅产生了疑虑,如“哭竹生笋”与“卧冰求鲤”。他对于这两则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并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他批评道,“哭竹生笋”是否真的能感动天地是值得怀疑的,而“卧冰求鲤”的行为则可能危及生命。
第三类故事让鲁迅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鲁迅反感“老莱娱亲”中的装佯做假,更反感“郭巨埋儿”的道。他担心如果自己的父亲学郭巨,那么被埋的可能是自己。
《二十四孝》中的许多孝子后来都成了,他们的行为似乎更多地是为了沽名钓誉。这一点也是鲁迅对《二十四孝》极为反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四孝》中的孝道与儒学宗师的孔子和孟子的孝道理念背道而驰。一些近乎自虐的“行孝”行为,如“恣蚊饱血”“卧冰求鲤”,似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这违背了孔子的孝道理念。《二十四孝》中的一些做法,如牺牲后代来行孝,也违背了孟子的思想。
鲁迅考察了《二十四孝》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较早的书籍中并没有如此虚伪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先生的介入,儒家的孝道被推向了极端,让启蒙对象心生恐惧厌恶。这是对儒学的误解和扭曲,也是古人所未曾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