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醒来脑袋嗡嗡的,到底怎么回事啊?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却也带来了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耳石症。一旦发作,天旋地转,伴随恶心想吐,甚至行走都变得困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耳石症的神秘面纱。

根据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表明,春季尤其是3月份是耳石症的高发期。在这个季节交替之际,人们经历了一整个冬季较少的日晒,导致体内维生素D含量降至全年最低值,从而容易引发耳石症。那么,究竟什么是耳石症呢?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任何能够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都有可能诱发耳石症,比如外伤、维生素D缺乏、睡眠不足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耳石症的核心在于耳朵里的碳酸钙结晶脱落到了一个异常的位置,当这些石头在耳朵里流动时,便会出现眩晕的感觉。

在识别耳石症导致的眩晕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鉴别:眩晕具有良性自限性,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过程中仍会让人痛苦不堪,有跌倒风险;眩晕呈阵发性,每次发作仅持续几秒至数十秒,很少超过1分钟;第三,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如早晨起床、翻身、躺下等动作时容易出现晕感,而头部静止时晕感消失;眩晕的感觉强烈如天旋地转,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行走困难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耳石症在发作时也可能伴随血压升高的现象,因此容易被误判为高血压。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多与头部运动和变化有关,呈现短暂的剧烈眩晕;而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则多表现为头昏昏沉沉、漂浮感,较少有天旋地转的眩晕。如果不能确定眩晕的原因,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于耳石症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过度疲劳诱发耳石症;合理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耳石脱落风险;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关键,每晚尽量睡够七八个小时,减少熬夜;积极控制相关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聋、中耳炎等内耳损伤性疾病以及高血压、高血糖等可能导致内耳血液循环不良的疾病;在前庭康复训练中逐渐恢复平衡能力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耳石症虽然可能带来不便和痛苦,但它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人在发病后一周到一个月内可自行恢复。在治疗上首选手法复位。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助于预防耳石脱落的发生。如有疑问或症状持续加重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