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为什么会黄疸偏高


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爸妈们熟知的一种病症,指的是新生儿在出生初期,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皮肤、巩膜黄染现象。

在我国的初生宝宝中,约有八成的孩子会出现黄疸症状,特别是早产儿,出现黄疸的几率更高。面对这一现象,许多新手父母可能感到焦虑和无措。对于新生儿黄疸,大家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家长认为黄疸是自然现象,会自行消退,而有的家长则非常担忧,担心黄疸会对孩子的和听力造成损害,需要及时治疗。

对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2至3天,第5至7天达到高峰,对于足月儿来说,通常会在两周内消退。然而对于早产儿来说,这一过程可能会稍微长一些,需要四周时间。生理性的黄疸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必过于担忧。但如果出现病理性黄疸,那就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了。

病理性黄疸通常出现较早,甚至在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内就能察觉。其进展迅速,每天胆红素上升超过一定标准,持续时间也较长。如果宝宝出生后超过2至3周仍不退黄或者黄疸消退后反复出现,都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肝前性因素是最常见的。这通常与宝宝血液中大量红细胞被有关。当红细胞被释放红蛋白时,经过转化会产生胆红素,导致宝宝皮肤和巩膜的黄染。肝性因素也值得关注。宝宝的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重要器官。如果宝宝肝脏功能存在问题或者协助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不足,就无法及时将生成的胆红素出去,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而对于肝后性因素,主要是指胆道或肠道的先天性异常导致胆红素无法体外。这类宝宝的黄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呈白陶土色,皮肤呈暗。

除了上述因素外,新生儿感染、窒息、缺氧、酸中毒等状况也会导致宝宝肝脏酶活性降低,减慢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从而引发或加重黄疸症状。还有一种常见的母乳性黄疸也需要家长们了解。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种类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常常因母乳摄入不足导致宝宝大小便量少,使胆红素被肠道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引起黄疸。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则发生在宝宝出生后两周左右,这部分孩子的食欲、精神和排便都正常,但黄疸持续时间长。对于这种情况,暂停母乳喂养几天后再继续喂养通常可以有效解决。

面对新生儿黄疸这一常见问题,家长们应保持冷静并密切关注宝宝的状况。了解相关知识并遵医嘱进行护理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