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的意思是什么
去年,我曾踏足河北省,深入一个靠近北京郊外的宁静农村进行支教。期间,我遇到了一位家长,她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
她以关切之语询问我:“老师,我家孩子现在读高一,班说他读书差,没有天赋,我该如何是好?”
孩子的母亲流露出忧虑:“这孩子小时候挺聪明的,但现在老师说他没有读书的天赋。他还有机会考上大学吗?读书真的需要天赋吗?难道不就是看聪不聪明吗?”
说实话,这样的关心在当地并不常见。大多数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相对简单直接:孩子读不好书就是“笨”,而那些成绩优异、考上大学的孩子则被归因于父母智商高、遗传基因好。
我深知读书的天赋并非仅限于聪明才智。许多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中学后成绩下滑,可能会对自己的智力产生怀疑。这其实与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法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
从小学到中学,学习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和知识深度的增加,都要求我们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小学阶段的学习更多是背诵和记忆,而到了中学阶段,更需要理解和运用。中学生不仅要接受大量新知识,还需要大量练习。这要求我们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以提高学习效率。
再以算数为例,一二年级我们熟背乘法表,但三年级以后的学习就不再仅仅依赖死记硬背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应对。错误的学习方法往往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作为教育者,我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学子的背后是他们的努力与方法的结合。他们会为了达成目标而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攻略、练习打法。同样地,在学习上也需要方法和努力的结合。
学习的天赋不仅仅是能力、方法和习惯的体现。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能力强的表现。而这些能力虽然与先天的大脑发育有关,但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至关重要。预习、复习、总结、计划和反思等学习方法需要孩子养成习惯。而在农村地区,尽管有聪明的学生,但真正拥有“学习天赋”的学生并不多见。当教师面对家长的质疑时,他们或许只能无奈地解释:“你的孩子,还没有开窍。”
我想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和可能性。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他们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这需要我们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保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