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的尾巴同人本子


记者观察

几台设备简约的显微镜、一批装有培养基的试管、数台压力锅,或许你会认为这里的实验室条件略显“简陋”。正是在这里,一场关乎农业技术的重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甘薯脱毒化。

近日,我随同山东省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的甘薯部主管顾雪玲走进金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我们一起见证了那些瓶瓶罐罐中的甘薯苗,它们如何经过科学技术的神奇转变,完成了脱毒的旅程。

五进五出试管历程

顾雪玲手持解剖刀和镊子,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对甘薯苗进行精细的“手术”——茎尖剥离。这个过程中,她必须迅速、稳定、准确地进行操作。因为成功的关键仅在于一个微小的“点”——0.2毫米的茎尖。她解释说:“由于病毒在甘薯体内的扩散速度不及甘薯茎尖生长点的细胞生长速度快,因此在甘薯茎尖的最前端几乎是没有病毒的。通过对这个‘点’进行茎尖剥离和培养,我们就可以获得脱毒甘薯的组培苗。”

在无菌的环境中,甘薯的脱毒操作全程进行。我们虽只能隔着玻璃观察这些放在光照组培架上的瓶瓶罐罐,但每一个品种编号和剥茎尖时间的标记都清晰可见。顾雪玲强调了组培苗所需的外界条件,如培养基的光照、温度和时间的严格控制。经过20天的生长,茎尖愈伤,随后更换培养基,如此循环往复。

经过多次的试管培养,脱毒甘薯组培苗终于初长成。顾雪玲告诉我:“一个‘点’就是一个系的开始。随后,它可以通过自身扩繁,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

病毒与甘薯的较量

甘薯烂窖是许多主产区秋冬季节常见的现象,这源于甘薯自身携带的病毒。一旦感染,病毒就会在红薯体内不断增殖、积累。金海种业公司总经理颜士国告诉我:“烂地瓜的哪里,病害就蔓延到哪里。”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甘薯的产量,还威胁到农民的收益。

据了解,全国范围内已有20种甘薯病毒病被检测出来,且复合侵染现象严重。目前尚无有效的甘薯品种和高效防治剂。脱毒成为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最佳方法。颜士国预测,未来三五年内脱毒甘薯种薯、种苗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

脱毒并非一劳永逸之计

脱毒后的种薯生长发育旺盛,产量明显提高。很多种植户会问,为什么第二年的种薯产量会下降?颜士国解释道:“脱毒甘薯只是尽可能脱去种薯种苗中的病毒,而非使其对病毒产生抗性。种薯需要定期更换。”他还建议采取土壤消毒、物理隔离等措施来预防病毒再次侵染。

私人订制与市场需求

在记录本上,我见到顾雪玲记录了许多“私人订制”的订单,如2月6日河北廊坊的陶某订制了100株脱毒组培苗,4月3日天津宝坻的王某订制了1000株。金海种业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量的组培试管苗或原原种苗,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金海种业的检验方式独特——利用病毒指示植物“巴西牵牛”与种苗接种嫁接。这种植物对病毒异常敏感,一旦有病毒存在就会迅速反映出来。顾雪玲告诉我:“现在脱毒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农民也深刻认识到甘薯脱毒的重要性。”